第0891章 諭中原檄

陳留故城的淮南軍向雍丘示威的時候,沈哲子則召集眾將商議高熙所送來那千具將士屍骸該要如何處理。

原本淮南都督府對於陣亡士卒,是有一個安葬撫恤的流程,這也是淮南練軍諸多舉措中的一個步驟。雖然淮南軍將士們鄉土各自不同,但長達數年的磨合,足以培養出他們對淮南的歸屬感。

淮南軍埋葬陣亡將士,在壽春附近有一處專門的陵園,名為誥園,取義《尚書》大誥篇章。每年祭祀之日,除了沈哲子等淮南官長親望拜祭之外,對於那些誥園烈士家屬也都會有一份饋贈慰問。這既是擡高士卒們的地位,也是瓦解鄉宗部曲私兵的一種手段。對於那些士卒們而言,一樣都是賣命,毫無疑問給淮南軍賣命,這條命會賣的更加值得。

眼下正值盛夏酷熱,這些陣亡將士屍首又在亂軍那裏保留過一段時間,已經開始出現程度相當嚴重的腐爛。如果還要強運回壽春,且不說是對亡者的折磨,若是因此滋生什麽疫病則是更加嚴重的問題。

不過沈哲子也不打算就地草草掩埋,一方面他是真的心痛這些死得憋屈的將士,另一方面也是以此當作一個警鐘,警示告誡一下如今已經稍有驕狂的淮南將士們,包括他自己在內。

部將們對此並沒有太建議,凡有戰事必有傷亡,披甲持戈之後,他們已經深知宿命所歸,如果看不開而有畏懼怯懦,死亡反而會來得更快。至於說將陣亡將士擡到多高的程度上,這並不是他們所擅長的事情。

所以眼下,主要只是沈哲子與隨行的江虨和謝艾在討論。至於謝艾,眼下還是跟隨在沈哲子身邊積累學習階段,還並不怎麽熟悉淮南都督府的做事手法和節奏。因此主要還是沈哲子和江虨在討論。

首先就地埋葬是肯定的,日後淮南軍將要轉戰各方,並不止局限於淮水沿線,想要將所有陣亡將士都送回淮南誥園埋葬也不現實。青山處處埋烈骨,無謂馬革裹屍還。百戰中原華夏地,萬裏辟疆有誥園。

其次便是要舉行一場盛大的儀式,告慰亡靈之余,也要回挽稍有頹喪的士氣,順便敲響警鐘。淮南軍雖然已是天下有數的強軍,但也並不意味著就能戰無不勝,銳勇之心不可失,輕敵之念不可有。

除此之外,還有江虨的一個提議,那就是趁著祭奠將士亡魂之余,順便拜祭一下鄉土名臣名士。這一舉措,也是為了拉近與收復區鄉人的距離。

時下人鄉土之情濃厚,而那些留名史冊的名臣們,往往本身就是鄉土豪宗所出,一個名號往往便意味著一個根深蒂固的鄉土宗門。重新彰顯懷念一下他們先祖的忠義事跡,那些鄉宗們縱然對淮南軍再有抵觸,接下來態度多少也會有所軟化。

江虨如此提議,一方面自然是因為有感於淮南軍的強硬施政態度頗受鄉宗抵制,雖然這些政令關乎原則問題,以後也不可能會做出太大讓步,那麽在人情方面,不妨稍加恭維一些。前一刻還滿懷崇敬拉著他們給他們的先人上墳長勢,總不能下一刻他們就即刻翻臉反撲淮南軍吧?

而且,如果這件事形成定勢的話,那麽未來就會成為淮南軍手中一個籌碼。華夏歷史悠久,大體什麽地方都出過一些載名青史的良臣,他們或許早已經斷了血脈傳承,或者後人仍是鄉土望宗,或許家道中落、寂寂無名。淮南軍大軍所向一路祭拜過去,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在梳理歷史。

在這樣一個門第傳承觀念濃郁的情況下,誰又不希望自家祖先能夠再次揚名於當時?這不僅僅只是面子問題,更關乎到實際的利益,尤其在北方較之江東要更注重傳統的維持。所以如果這件事能夠運作得好,將會是未來淮南軍手中一大殺器,哪怕他們軍隊還沒有開入地方,手裏已經抓住了一些當地鄉宗門戶的脈門。

“先漢舉孝廉,生民多破家。如今王師北上,諸胡肆虐,所對乃是諸夏三代以降所未有之大浩劫,士、民皆懵懂,不乏虧於大義,正宜重彰諸夏威烈,先輩風骨,壯勢之余,也能使生民壯氣,輕蔑雜胡,難堪奴役。”

江虨不乏沉痛說道。

沈哲子聽到這裏,眸光已是大亮,首先是欣慰於這些共事者們隨著歷練日久,無論能力還是才具都已經有了長足的進展。類似的想法他也一直有,只是一直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

從某方面而言,也是心理陰影在作祟,他是深知那些鄉宗門戶們是個什麽貨色,給點陽光就燦爛。譬如後世北魏為了加快漢化,促進融合,扶植起了一批門閥巨姓,所謂五姓七望,固有傳承暫且不提,那種近乎統治輿論的能量,大多從那個時期開始累積爆發起來。

這些門閥巨姓們,牛逼與否,又給世道貢獻多大暫且不論,若從道德瑕疵角度而言,這見風使舵的本領絕對是宗師級的。所以沈哲子下意識的不想給這些人做出什麽讓步,哪怕這會令他北伐的腳步變得苦難重重,但這些門閥巨姓一旦壯大起來,反過來就會成為困鎖住他的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