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10章 喜樂同行

以往的壽春城,更多是單純的作為一座軍事堡壘來打造,雖然也多民眾聚居,但是在民生方面實在沒有傾注太多精力。

隨著奴國大軍徹底的崩潰,來自兵事方面的壓力因此減緩,所以入冬以來壽春城的局面也是有所調整。雖然整座城池仍然是內外環套的格局,但也不再單單只是駐軍所用,外城已經向普通民眾徹底開放,而城池也因此變得更加繁榮起來。

早年的淮南因為境內頻頻攻伐戰爭,境內除了一些頗具實力的塢壁以外,鄉野之間幾乎沒有多少村邑建築。而且如今淮南內史府政務方面的人才極度匱乏,物用儲蓄方面也不支持大規模的幫助民眾們重建桑梓。但是寒冬逼近,如果再任由民眾逗留郊野,可以想見今冬必是哀嚎遍野,所禍尤甚兵災。

所以,在正式的大戰結束之後,沈哲子便削減了壽春城中的駐軍,除了內城金城仍然留駐三千守軍以外,其他的守軍遷往周遭衛城戍堡駐守,以此騰出城池空間,用以安置民眾。眼下的壽春城,集眾多達三萬余戶,十數萬人。

如果看從城池容量來看,就算是湧入了這麽多的民戶,其實也還未達到壽春城的極限。要知道壽春城在建造之初,雖然僅僅只是一座軍事堡壘,但是卻留出了足夠的戰術重心。尤其在早年祖氏坐鎮於此的時候,幾乎單單一座壽春城便聚居了鎮中將近半數的民眾。

如果是尋常時節,如此多民戶的湧入,單單物用和秩序上面,便是一個極大的壓力。可是如今淮南聲勢迅猛十足,即便是民眾中隱藏著一些強人,也不敢不知死活的在壽春城內鬧事,在管理方面壓力反而不大。

如今淮南內史府在籍民戶已經達到五萬余戶,三十余萬人,單純從所掌握的人丁上而言,已經完全不遜於江東大郡。要知道就連早年的會稽,在籍丁戶不過三四萬戶左右。當然鄉野之中還是有一些塢壁蔭戶存在,但較之沈哲子入鎮之初,已經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而這些塢壁們也已經完全不再具備抗衡內史府的力量,隨著來日對於鎮中鄉土統治更加系統化,歸化民籍只是時間問題。

所以眼下的淮南,民力真是充沛無比。相對而言,管理經營的壓力也是倍增。單單要解決這些民戶的生機問題,便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如果是正常的年景,這些民戶直接充入屯墾,憑著淮南早年龐大的屯墾基礎和耕地資源,是完全可以消化得掉。不過這樣的民力使用率,還是讓沈哲子感到有些低下。如果將民戶盡付於屯田,誠然可以讓淮南民生快速行上正軌,但是可期的回報率卻是偏低。如此一來,淮南或可在兩年之內達到自給自足,五年之後積蓄支持大規模北伐中原的糧食耗用。

這個周期對沈哲子來說還是偏長,要知道他是計劃在明年夏日便大舉出軍豫南,將豫南幾郡徹底收復,繼而北望洛陽。毫無疑問,仍然需要大規模的外補,尤其是來自江東吳中的補助。所以,便需要加強淮南這個地方的吸引力,單單靠屯墾是遠遠不夠的。

在民力投用方面,沈哲子計劃投入的屯田規模是兩萬戶,在入冬之後,已經有萬余戶民眾安排入住屯田區域,並且播種了一批能夠越冬的作物,比如小麥之類。來年開春之後,剩下的屯戶也都會陸續安排投入生產。當然,隨著淮南的處境好轉,屯墾規模也會進一步提升。沈哲子是計劃,當他在中原成功立足之後,將會把淮南作為取代吳中的糧食供應基地之一。

屯田產出,僅僅只能滿足民生而已。至於需求更加龐大的軍隊,則就需要向外采購。所以剩下的民力,沈哲子是要用在回報更加龐大的手工業方面,生產價值更大的商品用以交易。

比如早年安置在他封國烏江的冶鑄基地,沈哲子是打算來年逐步轉移到淮南鎮中洛澗附近,並且還要擴大這一最重要的軍功產業,除了原本的規模以外,還要再追加萬戶人力的投入,上不封頂,到時候視情況而定。

洛澗較之烏江更加地近淮南,依托於淮水,不獨可以連接江北各鎮,甚至可以直通中原。所生產出來的軍器械用,除了滿足淮南本部所需以外,還可以拿出一部分來與徐州、荊州進行交易,換取物資。

除了單純的軍工以外,民事方面也是一個可供挖掘的利潤點。絲麻紡織、陶瓷器用、工農器具、炊飲加工、禽畜養殖之類,一旦形成足夠規模,所得較之單純的屯墾都要豐厚得多。

沈哲子之所以敢於暫緩最重要的屯墾,一方面是因為眼下還有江東一個穩定的糧食輸出地。如今的江東,尤其是吳中,糧食產能是相當過剩的,類似此前都中米貴,那純粹是因為舉國大戰的緣故,而且即便是那樣,民生方面也沒有釀生出巨大的恐慌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