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90章 合城歡騰

深秋的建康城,風物較之年初時是蕭條許多的。

羯國窮兵南來,雖然戰事主要是發生在漢沔和淮上,江東遠處於戰區之外,不會受到直接的戰事侵擾。但如此傾國之戰,江東朝廷又是以小禦大,即便是各方戰事進展都還算好,但也實在難以做到舉重若輕,遊刃有余。

這一場戰事,對民生的打擊不可謂不大。其中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建康城如今最龐大的商貿市場西市,隨著戰爭的進行,西市也是漸漸沒有了昔日的繁榮,整個市場無論是貨品的種類還是交易的數量都出現了陡降。

自從蘇峻之亂以來,建康城從廢墟中重建,其實這新的建康城較之早年已經大不相同。朝堂上的變化不必多提,鄉野之間的變遷才最值得咂摸。

首先最值得一提的,自然是大大小小鄉宗勢力的漲消。以吳興沈氏為首的吳中人家強勢入都,幾乎完全主導了整個建康城的重建。而原本丹陽當地鄉宗,像此前根深葉茂的張氏、陶氏之類,俱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傷損。尤其是丹陽陶氏,顯支嫡系幾乎被一掃而空,傳承數代的大家族,原本丹陽郡中一等門戶,險些被連根拔起。如今即便還有一些殘余,也不過是勉強維持度日,已經完全不為世道所重。

當地勢力的被打壓,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越來越多的地方勢力能夠更加順利的湧入建康城。

這種變化,無論從哪一個方面而言無疑都是好的,讓建康城更加具有京畿首都的氣象,兼容並包,總領江東。落實在民生上面,食則四方魚米,衣則天南絲麻,所用博采各方,不獨局限一地。

當然壞處也不是沒有,建立在這種模式上的繁榮,對於環境安定與否的依賴性實在太大。一旦遭遇到什麽大的變故,幾乎沒有什麽自補自足的能力。

尤其是當大量物用流入到江北各處戰場的時候,建康城內各類物價難免飆升,令得民眾生活更加艱難。不獨小民深受影響,就連許多宦居建康的台臣們,都紛紛將家眷遣送歸鄉,以減輕生活壓力。

物用匱乏,是一個難解的問題,在如此舉國為戰的情況之下,無論再怎麽高智之人,也難憑空變出大量資貨以滿足千萬生民的衣食所急。

所以這大半年來,江東朝廷為了應對這種困境,也真是殫精竭慮。而在這勉力維系民生的過程中,少府所屬的鼎倉可謂是大放異彩,在當中所發揮出的作用,可以說是遠遠超過了任何一個台省分曹寺署。

鼎倉之所以能夠變得強勢起來,是因為手中有籌碼。首先是建康城的營建過程中,建康城內包括西市、南市等大量貨邸倉房都入於鼎倉監管之下。可以說四方資貨如果想入都銷售得利,都必須要獲得鼎倉的首肯。

而另一個因素,便是鼎倉所掌握的連接四方的渠道,因為有這些渠道在手,可以直接連接貨源地以集取物貨進行包銷。譬如江州不乏糧戶,但卻乏鹽。往年如果想要互通有無,必須要將米糧外輸,然後從遠方采購鹽貨。路途之遙遠,用時之漫長,當中所耗費的運輸成本且不提,沿途那些或會遭遇的莫測風險,便讓許多人家望而卻步,即便有貨品在手,也都選擇囤積,不敢遠販,加劇了市面上的物用緊缺。

可是現在,得益於鼎倉的網絡,許多交易直接在當地就可以完成。而且因為交易雙方俱要通過鼎倉這一共同媒介,彼此貨品的價值多少可以少了許多爭執。要知道在如今的江東,貨品本身價值便是紊亂,各地私鑄成風,錢幣價值幾何更是沒有一個定論。

比如吳中所通行的沈郎錢,在江州便完全不受認可,而江州所用的直百又或大泉錢,在吳中更是貶值到了極低。彼此交易起來,該要怎麽結算便能吵上三天三夜。

可是現在,因為有了鼎倉的鼎券存在,各方都可以直接將貨品折算為鼎券來進行交易。當然真正的鼎券,尋常人家是接觸不到的,本身發行於市的便少,此前又多集中在都中分銷。但這並不妨礙各自將鼎券當作一個衡量的標準,具體的交易中也根本不必用到鼎券,只是將之當作一個結算單位來使用。

正是因為有了鼎倉的周轉運作,許多偏遠地域因為乏於交易又盈於自用的陳年積谷都被調用起來,輸送於外。可以說,如果沒有鼎倉的存在,單單這一場戰事,即便是在戰場上能夠連奏凱歌,可是江東民生必將徹底崩潰,屆時雖勝仍敗。

因為江東朝廷本身並不具備中原之地那麽深厚的戰爭基礎以及羯胡朝廷那種集控掃蕩地方的力量,所以從整體國力而言,羯胡今次南征也並不能言之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他們甚至不需要在戰場上急功冒進,如果能將強兵壓境的態勢保持半年以上,在沒有充分調度協調的情況下,江東朝廷必將不戰自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