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土地根本(三)(第2/3頁)

從軍之後,趙謙到過很多地方,對於遠行根本沒有拒絕。更不用說趙遜那真真正正縱橫萬裏的老爹趙嘉仁。所以趙遜對於前往寧波也有了些期待。

這一路上換了好幾次船,浙東運河在很多地方比較窄,只能通航人力小船。最初看到那些形態各異的橋梁,趙遜一行人還挺感動。但是見多之後,這幫家夥們就開始感覺事情不對勁。人力船速度太慢。

“要是坐蒸汽船,現在這時間咱們都從杭州進了長江。”終於有人忍不住爆發起來。

從杭州向北走,也有運河。這條運河已經疏通的很寬,完全能夠跑一千噸的蒸汽船。蒸汽船開動之後真的是迅若奔馬,兩邊的風景變化的極快,根本沒有走了好久,就不見什麽變動的問題。

浙東運河大概有500裏,一行人花了三天時間才抵達目的地。從船上下來,這幫人表示,堅決支持拓寬浙東運河,讓誰也受不了在河上晃三天。

不管這幫人如何的反應,他們還是先被安排到了東錢湖住,並沒有讓他們直接開進寧波府。東錢湖風景非常不錯,一種人看了之後都忍不住贊嘆這裏風光不亞於西湖。連在西湖邊居住許久的趙遜都有同感。大家坐船都快煩死了,一眾人就在湖邊溜達。看到一塊大石碑,就上去看。卻見到上面記載的是東錢湖歷史。

東錢湖早在晉的時候就有記載。西晉著名學者陸雲,(士龍)在《答車茂安書》中稱,鄮縣“西有大湖,北有名山,南有林澤,東臨巨海”。當時鄮縣縣治在鄮山,湖在縣治之西。可見晉朝時東錢湖已稱為大湖了。

東錢湖古時候稱“錢湖”,以其上承錢埭之水而得名;又稱“萬金湖”以其利溥而言,唐代時稱“西湖”,當時縣治在鄮山,湖在縣治之西故名;宋代時稱“東湖”,因宋代時縣治在三江口,湖居其東故名。

詔天寶年間,陸南金出任鄮縣令,於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相度地勢開而廣之,將湖西北部幾個山間缺口,築堤連接,形成了人工湖泊,據李墩《修東錢湖議》記載,當時共廢田121213畝(《甬上水利志》稱,廢田21213),築八塘四堰,蓄水三河半,灌七鄉十余萬傾之田,廢去湖田的賦稅分攤給受益田畝,每畝加米0.376。

看到東錢湖曾經叫過西湖,又見東錢湖和西湖一樣也是一個人半工湖,一眾來自杭州的家夥們都是嘖嘖稱奇。

不過接下來就是歌功頌德的部分。東錢湖一直以來都是葑草為患。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因東錢湖葑草為患,淤塞達二萬余畝,蓄水銳減,民不敷用、守臣張津向朝遷首議清葑之策,趙伯圭踵其後,得到朝廷允準,遣知縣楊鞭某詳細丈量,除葑浚湖需用錢165888貫,米27678石,因工程耗費巨大,無法籌措面未能實施。

南宋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知縣姚柘復清開湖。當時皇子魏王越愷,鎮守明州,人轉清於朝,出內帑金5萬,義倉米1萬石,並按受益田畝出人役、工具,又差撥水軍搬運葑積、遣長史莫濟、司馬陳延年往來監督施工,歷時半年,闖葑21213畝。可異當時所除茭葑多數未搬出湖外,水位上升後又回填湖中,功虧一簣。

然而天降聖人趙嘉仁趙官家,趙官家推行蚯蚓飼養之後,葑草可以作為蚯蚓的食物,蚯蚓吃了葑草漚肥之後,又生產出蚯蚓土,葑草再不是問題。不僅東錢湖受益,整個寧波各地的湖泊都是如此。人民群眾在利益的驅動下,幾乎撈光了所有葑草。

趙遜的同行們看完之後忍不住感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趙遜卻沒有考慮這點。身為‘天降聖人趙嘉仁’的兒子,他知道老爹的確很厲害。趙遜的注意力忍不住放在‘當時皇子魏王越愷,鎮守明州’這段上。

現在皇子們也各種勞動,十分辛苦,趙遜總覺得心裏面有些觸動。

看了風景,趙遜他們就休息下來。第二天,又有一些人到了東錢湖這邊,最後寧波府的檢察院院長親自來給這幫集結起來的檢察官們訓話。“這次出了不少案子,需要各位努力合作,一定要把這些案子給辦好。”

這沒頭沒尾的話講完,大家都不明白是什麽案子。不解的時候就聽到院長問:“你們有人有宗教信仰麽?”

沒人說話。眾人只是面面相覷。然後院長又問了一遍,“你們誰有宗教信仰麽?”

一位兄台忍不住答道:“現在誰有宗教信仰,立刻就從官員裏面開除。院長你這麽問,是要我們怎麽回答。”

立刻有人哄笑起來,這說法實在是說出了大家的心聲。院長卻沒笑,他嚴肅地說道:“我知道沒人敢說自己信什麽宗教,不過此次的事情卻牽扯到不少宗教的事情。所以你們中若是有人覺得自己對什麽鬼神有想念,就早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