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對抗的分歧(七)(第2/2頁)

二長老神色還算是正常,看到李員外和四長老在,他把想說的話給吞進了肚子裏。段天德覺得此時應該營造同仇敵愾的氣氛,就對二長老說道:“有什麽就說。這裏沒有外人。”

有這說法,二長老用歡喜的聲音說道:“家主。文璋今年要卸任,去杭州了。”

“老天有眼!老天有眼啊!”李員外歡喜的仰天長嘆。

這個消息是真的。大宋原本的官制中,三年一考績。那些官員就要回到杭州去尋求新的差事。新的官制也是三年一考績,不過由吏部安排差事。像知府這樣的職務一般都是幹三年就要走人。便是文璋也一樣。

關心文璋任免的不僅有江寧府的人,杭州朝廷裏面大把的人也在關心文璋的任免。與南宋大部分官家不同,趙官家現在兼了宰相的職權,他對於朝廷裏面的官員任免都絕對權力,對於各州府的人員安排同樣大權在握作為文璋的大哥。文天祥看著趙嘉仁一個個的讀著州府官員的名單,心中也是惴惴。

趙嘉仁讀到文璋的最新職務,擡起頭對文天祥說道:“把文璋安排到稅務局,是學社討論過的麽?”

“是。學社討論之後,覺得文璋在江寧收稅上態度堅定,根本不為地方鄉賢所動……”

“哼!鄉賢!”趙嘉仁忍不住打斷了文天祥的話,“所謂鄉賢不過是五蠹罷了。蒙古人來時,宋瑞變賣家產,為國效力。軍中人等,皆是離家從戎,征戰五六年不曾歸家之人比比皆是。退役軍人歸鄉之後也是耕種,何曾聽人謂之鄉賢。可沒有他們,鄉間佃戶又要多給地主……哦,多給鄉賢繳納多少利息。佃戶本就窮苦,那些利息中每一粒米,每一文錢都是從他們口中奪來。若是說賢,為國效力者才是賢者。鄉賢,鄉賢。一群不事生產的混蛋,憑什麽叫做賢。”

文天祥聽了這話,覺得於我心有戚戚焉,雖然趙嘉仁言辭中滿是惡意,卻讓文天祥覺得非常中聽。不過他畢竟是熱愛趙嘉仁,覺得官家這麽講話會被人當做刻薄,所以勸道:“官家,是臣遣詞不對。文璋不畏人言,可當稅收重任。”

趙嘉仁卻沒有感受到文天祥的心情,他憤憤的繼續說道:“鄉賢這種東西就是朝廷力量薄弱時候的產物,當年商鞅變法,就嚴厲打擊鄉賢。最初那些鄉賢批評商鞅的新法,商鞅毫不留情的把那一票鄉賢給充軍戍邊。新法施行了幾年後,又有一批鄉賢跳出來贊美新法,商鞅有毫不遲疑的把這幫人流放。當這些鄉賢統統滾蛋之後,秦國才能大步向前。以後朝廷不許用鄉賢這個詞。統統用地主。”

“……遵旨。”文天祥應道。

“文璋的任命雖然也不錯,但是我還是覺得不妥。他不是專門做這個的,稅務還是由稅務的人員出任為好。做熟不做生,他既然是州府出來的,就幹他熟悉的事情。”

“那官家的意思是?”

“你們吏部執專管這個,你們再議。”

文天祥心中松了口氣,對於他弟弟的安排,文天祥怕自己拔擢的話會有非議。此刻得到了趙嘉仁的指示,也就沒了其他擔心。他應道:“遵旨。官家對新任江寧知府的安排怎麽看。”

“陸非知應該是當了一任知縣,一任稅務官的吧。”

“是。”文天祥應道。然後心中有些警惕,趙嘉仁對於官員的履歷非常清楚。

“讓他來見我。”趙嘉仁命道。

當天下午,陸非知就出現在趙嘉仁面前。這是個剛三十出頭的年輕人。至少在趙嘉仁看來,他是個年輕人,也是趙嘉仁手下的官二代。大學畢業後按部就班從基層幹起,得到提拔的理由是所在縣裏發大水,身為水利局的副局長的陸非知按照規定不下大堤,扛著沙包和百姓一直堅持到大水退去。當時縣裏的知縣等好幾個官員因為怕死,就沒有上大堤。水退之後那幫知縣等官員一擼到底,在堤壩上的統統提拔。陸非知就當了臨時知縣,再轉正。乃是新一代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