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不情願的和平(四)(第2/2頁)

宋軍早就做了發生這種事情的預案,煙火一起,馬上就有火槍部隊甩下背包,迎著敵人方向前去,在適合防禦的場所列成陣線。

遠遠看著火槍兵們的利落應對,趙嘉仁覺得心中很爽。自打能高爐煉生鐵,用攪拌爐煉熟鐵和鋼的技術就成了前沿技術。煉鋼需要更高溫度,這牽扯到材料學問題。而除去生鐵中的炭就不用這種高溫,熟鐵技術率先得到突破。

現在的火槍兵裝備的火槍槍管就是熟鐵打造,先用熟鐵片卷成內筒,焊接後用鐵片在外面纏繞,就可以制成一根槍管。這根槍管再用水力鏜床進行內孔加工。加工完畢的槍管內徑均勻,韌性與堅固度都極強。槍管後面裝上火帽激發裝置,裝到槍托上之後,一支火帽激發的前裝滑膛槍主要部分就完成了。

這種火帽滑膛槍的準確度並不比之前宋軍使用的火繩槍強太多,它與火繩槍相比的最大優勢就是便宜加高射速。訓練有素的火帽槍射手使用紙殼子彈,射擊速度能夠達到一分鐘六發,全面超出射程過100米的弓箭手的射速。這樣的優勢就已經讓趙嘉仁能夠接受。

實戰中的宋軍的確沒讓趙太尉失望,已經有了預警的宋軍只用了五分鐘就讓沖殺過來的蒙古軍們傷亡慘重。勇者們被打死打傷,其他蒙古軍立刻扭頭就跑。有宋軍的部隊掩護住側翼,其他宋軍還是依照計劃繼續行軍。

趙嘉仁心中非常滿意,他並沒有事必躬親的參與軍隊建設,此次他親自領兵前來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看看軍隊的戰鬥力到底如何。

等宋軍在洛陽城下集結,之後的戰鬥就波瀾不驚。在安慶,在南昌,在鄂州,在汴梁,在濟南,在青州,修建高台的攻城套路都起到了作用。在洛陽,這個戰術套路依舊運行的極好。洛陽也不能算是小城,宋軍四個師花了兩天才完全攻克了這座城市。

令宋軍遺憾的是,之前襲擊宋軍的乃是蒙古萬戶猛力花赤指揮的騎兵。猛力花赤原本是汴梁守將,在宋軍攻打汴梁之時就因為帶領騎兵在外而逃過一劫,此次他還是帶騎兵在外,所以再次逃脫了被殲滅的命運。

共和四年八月十二,放飛的五十羽信鴿中的四羽從洛陽飛回了臨安,帶回趙太尉收復洛陽的消息。到了八月十三日,通了有線電報的江南城市率先通過報紙得到了大捷的消息。而在不到十天前,江南已經得知趙太尉帶領十萬大軍攔河築壩,重現一千三百多年前大漢瓠子堵口的盛舉,逼迫黃河北歸,當時的局面已經讓江南震動。此次再攻克洛陽,讓江南再次激動起來。

松江府知府文天祥得知此消息之後,激動的沖到院子裏,對著北方跪拜,然後伏地大哭。文夫人雖然知道自己丈夫性格豪邁,容易激動,卻不知文天祥為何激動到如此地步。她最初也不敢把文天祥拉起來,後來看文天祥先是哭,不久後又笑,笑了片刻又哭。她擔心丈夫出事,這才與侍從一起把文天祥從地上給拽起來。

被拽起來之後文知府也不廢話,他立刻跑回書房提筆刷刷點點寫了篇文章,修改之後謄抄兩份,一份送到地方的《松江日報》去,另一份命人馬上發報給臨安,投稿給《大宋日報》的讀者投書。

等文天祥弄完,文夫人拿起草稿讀了起來。有些出乎她意料之外的是,文天祥的文章對於軍事上的大勝著墨極少,重點全部放在趙太尉親自領兵奪回舊都,之後奪回北宋皇陵,讓祖宗陵寢得享香火。自此,大宋列祖列宗皆可四時得到祭拜。那些陪葬的高懷德墓,蔡齊墓,包拯墓,寇準墓等大宋名臣們的英靈也能夠得到安寧。

文天祥的文章是當天下午才從電報局送到臨安政事堂機關報《大宋日報》編輯部,編輯人員讀完之後被這激烈慷慨的文章感動的熱淚盈眶。之前編輯並沒注意到趙太尉奪回祖宗皇陵的事情。宣傳內容還是趙太尉奪回西京洛陽的戰功。現在文天祥這篇文章當然要放在頭版。雖然已經是傍晚,編輯還是強行調整版面,硬是給加了進去。

大宋共和四年八月十五日,最新的《大宋日報》送到了各個訂閱用戶手中。代理的禮部尚書熊裳看了文天祥的文章後,先是冷笑,接著忍不住放聲大笑。雖然是大笑,可他的聲音裏面實在是缺乏真正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