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3章 世界和平(28)(第2/3頁)

確實不可能了,因為在日本打仗時,美德已簽署了條約,而且無論60還是75萬噸都是美國不可能接受的,美國光造好埃塞克斯級就有30條,甭管有沒有足夠的熟練飛行員,30艘埃塞克斯級進行兩洋部署也挺嚇人的,而且美國還有蒙大拿級,還有新開工的中途島級——為了維持國內的經濟,杜威也不能一下子就對軍隊刹車,必須保有慣性,這種速度對美國來說已算是嚴格控制了。

更何況,日本非但沒有辦法和美德叫板,某種程度上還要依靠美德幫助:仁計劃需要的離心機要從德國進口,引進虎3、豹2坦克生產線和裝備要靠德國松口,發展下一代噴氣機要從德國想辦法,甚至於擴大工業的機床、鋼鐵、化工、電力等一系列技術裝備都要從歐美想辦法,日本在亞洲當然是獨樹一幟,可放在世界經濟板塊裏,從工業技術衡量那至少要到6名以外,且日本地盤發展很不平衡,大塊都是原始、半原始的農業經濟社會,比起德國的非洲領地實在好不了多少。印度某種意義上還是日本撿了個大便宜——比中國還發達些的地盤。

商量半天,眾人得不出好辦法,唯一形成一致性意見的是陸軍規模差不多了,海軍人數也要控制一下,新時代主要拼裝備,拼人數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東久邇宮稔彥王宣布散會:“給堀君發電報吧,咨詢他怎麽辦,他是國策顧問嘛,不能甩手不管的。”

名義上堀悌吉已退出了中樞,專任國策顧問和太子之師,但誰都清楚,沒有這位拍板,重大決策是推進不下去的。

次日一早堀悌吉的回電就來了。

“堀君怎麽說?”

“建議帝國海軍自願把噸位限制在80萬噸,作為交換條件,歐洲聯合艦隊部署在亞洲的分艦隊和美國太平洋艦隊不能超過該數目,即亞洲分艦隊不超過20萬噸;美國太平洋艦隊不超過50萬噸。另外,5年之內日本除白龍級開工第二艘之外,其余以中小型艦艇探索為主,主力艦以修繕、騰退、改造為主,關鍵時期,軍隊要忍耐。

長官表示,5年之內,他還有辦法打贏中等規模的戰役,所以務必要保證仁計劃成功;5年之後,就是綜合國力比拼了,單純靠軍隊無濟於事,所以這5年應該是教育第一——發展科技;經濟第一——夯實基礎;民生第一——穩定社會;對外關系要以和平忍讓為主,對俄、對華、對美都要忍讓,不能再動不動喊打喊殺,軍隊要為帝國未來犧牲。作為交換,建議選舉暫停5年,大本營保留,增加各地方軍鎮與監國參與大本營事務名額,並派遣常駐代表,以大本營一致推行統治權。”

所謂各地軍鎮增補,就是要把關東軍岡村寧次、印度總督山下奉文、南洋總督今村均、三個監國親王,一個監國太子補充進來,由原來的陸海軍一致,4巨頭一致變更為10-12人小範圍協商。所謂常駐代表,就是讓外圍能及時對中樞發表意見。

至於選舉暫停,說明堀悌吉認為議會暫時沒有再開的必要——議員背後不是官僚集團就是財團,真正完全平民的幾乎微乎其微,他要等新的力量格局完善後再來選議員。

換句話說,現行體制尤其是現行掌權者繼續維持五年。

這點大家都說好:在場都是既得利益團體,陸海軍一致好日子過慣了,誰舍得把權力放出去?如果還能維持5年,那少點錢就少點錢,苦日子也是能過的嘛……只要地位不變,稍微控制一下軍隊規模也可以接受,堀悌吉都沒意見,他們憑什麽不滿?再說150萬陸軍,80萬噸主力艦比戰前無論規模還是档次都提升太多了,有啥不滿意呢?

“我看可以。”石原莞爾第一個贊成,下村定也附和——他才剛當上陸軍大臣,還沒過癮呢。某種意義上裁軍也是好事情,正好把看得不順眼、指手畫腳、多嘴牢騷的其他派系全部整下去!

山本五十六和冢原當然也同意,海軍內部有明確分工:堀悌吉負責國家戰略,山本五十六負責官場,與陸軍和皇室勾心鬥角;伊藤整一負責日常行政,主管預算、裁軍和造艦;冢原二四三負責海軍全面部署與編制推演,大西瀧治郎負責抓好除軍艦外的新兵器發展,小澤治三郎負責新時代海軍戰術編成。這架構如果再維持5年,光堀悌吉的聲望,被堀悌吉抓在手裏的明仁就足以讓海軍主導的強勢地位還能繼續維持5年。

至於5年後怎麽樣,堀悌吉電報裏不說,但大家當了這麽久的官僚,這點潛台詞是聽得出來的:如果經濟、社會都能維持,說明執政是成功的,再幹5年、10年又何妨?而且5年後明仁滿18歲了,想幹什麽不行?——這句話是松田千秋私下說的,沒人敢應聲,但大家都聽懂了。身為皇族的東久邇宮稔彥王自然也不例外,不過他只能裝糊塗,誰叫松田千秋是堀悌吉常駐代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