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9章 尼米茨的反擊(13)(第2/2頁)

巴頓這樣抽調當然不是心血來潮,而是他認為目前美國陸軍各師尤其是裝甲師編制不夠合理,他看不上,他希望按自己的願望進行重組——參聯會顯然不會接受他的想法,他就只好在自己的職權範圍內搭建起一個他心目中認為合格的兵力配備裝甲師來。

這個突擊群的編制如果讓紹肯來看,一定會驚呼起來:一個裝甲團、一個炮兵團加兩個步兵團(美帝步兵團大都是配裝甲車的,接近於德國裝甲擲彈團)再搭配其他專業營——這不就是活脫脫的德國裝甲師1944型編制?

雖然美國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裝甲力量制造大國,但美國人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絕不是世界第一裝甲強國,在編組裝甲師時是向德國取的經,但又加了美國獨特的改良——這一改良就把原來的優點給改壞了。

美軍最早編成裝甲師稱為1942型裝甲師,以巴頓所在的第二裝甲師為典型,下設裝甲旅和步兵團,前者擁有9個坦克營(6000余人),後者擁有3個裝甲步兵營(2000余人),如果套用德國標準就會發現美國的裝甲旅比2個德國裝甲團還大,而其步兵團實力又比德國裝甲擲彈兵團弱,等於在一個裝甲師裏硬塞進去2個坦克團卻只有一個不滿員的步兵團,編制看著威風,實則臃腫無比——在廣袤戰場上沒有步兵配合的裝甲團活脫脫是靶子。

後來美軍汲取教訓,改進了坦克營編制,擬定了1943型編制,稱為輕裝甲師,擁有3個裝甲營、3個裝甲步兵營和3個裝甲炮兵營(每營編制數量均比1942型編制要大),全師1萬余人,如果套用德國標準,是一個標準的三三制裝甲師——1個裝甲團+1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雖然比不過德國的1943型或1944型編制,但還算是能正常運作的裝甲師。

偏偏美國人要別出心裁搞戰鬥群,一個1943型裝甲師組成3個戰鬥群,每個戰鬥群包括1個裝甲營、1個步兵營和1個炮兵營,全師組建3個戰鬥群,稱A戰鬥群、B戰鬥群、R戰鬥群(後備),表面上看這個戰鬥群似乎很給力,有坦克有步兵還有炮兵,單獨對上任何一個德國團都有一戰之力,問題德軍作戰序列中團不是戰役單元,師才是標準的戰役執行單元。任何一個德國裝甲師撞上一個美軍團級戰鬥群都是毫無懸念的碾壓,兩個也是,可如果三個戰鬥群齊上,還單列後備戰鬥群幹什麽?

隨著黨衛軍編組的1944型部隊在蘇德戰場上露臉,部分美國將領感到了深刻的危機:先不說德軍1944型部隊中裝備優勢,單論實力已完全碾壓美國裝甲師。更重要的是,巴頓認為美國裝甲師中步兵太少,如在進攻戰役中使用,沒有配套步兵跟進難以擴大戰果;如在防禦戰役中投入,則因缺乏步兵而導致戰場寬度不夠。

歷史上諾曼底登陸成功後,美軍同樣遭遇步兵不足問題,很多裝甲師、步兵師中一線步兵的缺額甚至5個月都沒法補充,完全靠美軍強悍的空中壓制和英國部隊的協同(英國軍隊步兵太多、裝甲部隊偏少)而硬撐下來,再加上戰爭到後期德國部隊普遍也編制、實力、補給不足,無法給予美軍足夠殺傷。

現在可不一樣,飛行堡壘師是妥妥的4單位制1944型部隊,第7裝甲師是標準的4單位制1943型部隊,哪一個都不是好啃的骨頭。無奈之下的巴頓只好打起了靈活抽調的主意,用大紅一師的2個步兵團,騎兵一師的裝甲團和炮兵團為骨幹,再加其他零星專業營和指揮部共計2萬余人臨時搭建了美軍1944型部隊。整體實力和飛行堡壘師基本半斤八兩。

躊躇滿志的巴頓離港後給尼米茨拍去電報,除感謝他為自己“仗義執言”外,還拋出令尼米茨猝不及防的問題:“為什麽要去打聖保羅?難道不應該打維多利亞把德軍攔腰砍斷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