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8章 尼米茨的反擊(2)

大戰進行到目前階段,歷史早已走向另一條岔路,把霍夫曼熟知的戰爭改得面目全非。

在原時空裏,由於航空母艦建設周期短、耗費成本低、攻擊能力強,所以雙方均不惜一切代價建造航母。美國之所以一年準備24艘埃塞克斯級下餃子海,最初也基於這種考慮。

但老問題沒解決,新問題卻不斷冒出來:美國無法為大量服役的航母配足熟練水兵和飛行員,特別是飛行員已成為比軍艦短缺更令人頭疼的問題,這種短缺甚至帶來不得已的戰術變化。

換而言之,如果現在上帝開眼,明天就讓諾福克軍港堆滿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金上將和海軍也要為配備足夠合格的水兵和飛行員們發愁。同樣的問題也在德國海軍上出現,像這次冰島戰役沉沒了日向號和霞飛號固然令人不快,但如果這兩艘軍艦不沉,新拿到手的2艘怨仇級就該為水兵們發愁了。

這也是為什麽德國要進行軍種調整,化陸為海,將近海潛艇部隊解散,官兵用於充實驅逐艦部隊的原因所在。可這種調整全世界只有德國一家辦得到,其他國家受制於體制和海陸矛盾是不可能實現的。

出於兵力不足的顧慮,海軍造艦計劃委員會拒絕對埃塞克斯級建造進一步改進。本來按船廠建議,如果降低驗收標準(比如降低到勝利輪的標準)、在個別領域采用簡易法施工,埃塞克斯級建造速度能壓縮到14個月以內,無非按這種辦法造出來的軍艦抗沉性將不太理想。

尼米茨旗幟鮮明地反對簡易建造法,他的觀點是:“也許能多提供幾艘航母,但一旦采用這種建造法的航母遭到攻擊,很可能馬上沉船,然後整船官兵遇難而不像以前那樣還有機會逃回去……最終一定是士氣崩潰、軍隊組織度渙散。”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陸軍居然也支持這種觀點,經驗就來源於駐蘇聯觀察員發回的報告:1943年東線戰場上,蘇聯為拿到更多的坦克,不惜采用劣質材料和簡易裝備生產T-34坦克,強行提高生產量,當初伏羅希洛夫還振振有詞解釋,“面對虎式,用優質鋼的坦克也是一炮死,用劣質鋼的坦克也是一炮死”,但實戰中,優質鋼和劣質鋼生產的坦克對於人員保護性是不一樣的,當越來越多的熟練車組被打掉後,後面新上陣的新手哪怕有坦克可用,在幾倍數量優勢下也打不過對面的老手。

直到後來蘇聯集中優質鋼建造IS-1IS-2,數量雖然減少,但交換比不再懸殊。

鑒於優秀飛行員短缺的現實,尼米茨創新之二是在斯普魯恩斯艦隊航母與護航航母交叉換位基礎上更進一步,實現新老劃斷:讓熟練、有經驗的老飛行員進行艦隊防空的直掩作戰,而讓缺乏經驗的新飛行員在少數熟練飛行員的帶領下執行伴隨作戰,掩護攻擊機群突擊。

這絕不是他腦子發昏,而是經過仔細思考和分析的產物:防空作戰無論勝敗,飛行員有很大幾率可以保全,而進攻作戰的掩護機群只要被擊落,無論幸存與否,對艦隊就是損失。調整後至少可保證熟練飛行員的損失降低到較低程度。

這當然是不公平的、也是相當無奈的做法,但在解釋和坦誠公布後,得到了艦載機飛行員們的認可。

尼米茨的創新之三是調整攻擊機群中魚雷攻擊和俯沖攻擊的比重,增加魚雷攻擊的數量和實力。

大戰爆發前,雷擊作戰才是航空作戰主流,俯沖轟炸最開始暫時靠邊站。但越到後期,俯沖轟炸越來越成為主流,因為速度緩慢、機動能力差的魚雷機容易成為防空火力的靶子而戰果寥寥。

而且隨著轟炸機轟炸精度提升,魚雷機命中率低的反差更加明顯,在索科特拉島培訓過的日、德精英飛行員駕駛魚雷機命中率理論上可超過50%,俯沖轟炸機命中率超過90%,實戰中由於敵艦閃躲、防空火力威懾等緣故,俯沖轟炸命中率還能接近50%,但魚雷攻擊命中率不到20%。

德軍如此,美軍反差就更大,其攻擊機飛行員魚雷命中率在訓練中都低於10%,實戰中只有3%略多。如此低下的命中率和訓練方式有密切關系,美軍現有艦隊航母艦載機飛行員大多從護航航母上抽調而來,而後者根本無法起降魚雷機,因此飛行員們沒有實踐機會,只有轉到艦隊航母後才訓練魚雷攻擊戰術,技術能力可想而知。

除命中率不如對手外,美軍在魚雷機性能(TBFvsJu-98)、魚雷性能都不如德軍同行,加上魚雷攻擊比俯沖攻擊難度更高,所以美軍一再調低航母艦載機中魚雷機的比重。

最初戰果有力地支持這種調整:日、德航母相對脆弱,使用航空炸彈可有效擊沉(中途島海戰4艘日本航母全部死於航空炸彈),使美軍愈加倚重於俯沖轟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