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2章 D日(14)

1944年6月政變是大英帝國歷史上最為復雜的一段歷史,陰謀、交易、勾結、野心、逃亡、分裂、討伐、政變、復辟、犧牲、復仇等一幕幕如快鏡頭一樣濃縮於D日那短短的20多個小時。

情節跌宕起伏、峰回路轉、懸念叢生,最好的小說學家也創作不出如此精彩紛呈的劇本來。

後世歷史學家花費了無數腦細胞卻始終未能窺得全貌,因為整個事件只有丘吉爾、艾德禮、艾登等寥寥無幾的數人才知道全貌,但他們無一不對這段歷史三緘其口,將秘密一直爛在心底。等這批政治家全部撒手歸西之後,其他親身經歷者根本說不全所以然——哪怕是被扣押在機場的那幾百名議員和事件參與者伊麗莎白女王,也不知道事件的本來面目是怎樣以及他的變異版本。

當然,各種各樣貓膩還是避免不了的,大英帝國各大家族連同國王、首相好整以暇地從英倫本土起飛進入加拿大,如此周密的路線、龐雜的人員沒有事先布置根本不可想象,所有人都知道其中黑幕重重,但大家著眼點並不在於此,而在於大不列顛未來何去何從。

得知英國“政變”失敗,突擊隊員不幸“誤殺”龐德元帥,丘吉爾連同喬治六世飛抵加拿大的消息,杜魯門整張臉都變得慘白——他賭輸了。

他不但沒拿到那苦思冥想的2艘航母,還在政治上輸了個幹幹凈凈,在隨後召開的參聯會緊急會議上,他枯坐在椅子上,一言不發,不知道該怎麽辦。大英帝國停戰、蘇維埃停戰,這意味著歐洲戰事基本就宣告結束了,第三帝國恐怖的軍事實力將以更加狂暴的形式展示出來,而一幹高層寄予厚望的終極武器至少還要再等12個月。

其余眾人也嘆息連連,雖然英國那10萬部隊損失在意料之中,甚至整個大英帝國淪陷也在意料之中,但一想到西歐方向德國人囤積的上萬架飛機、上百萬大軍就這樣被解放出來,眾人還是感到不寒而栗。大眼瞪小眼沉默了五分鐘之後,病愈返崗沒幾天的金上將艱難地從喉嚨中擠出一句話:“閣下,要不要執行對加拿大的占領方案?”

眾人都搖頭:駐英部隊政變並挾持人質已開了很壞的頭,如果再武裝占領加拿大,那就造成更大的不安,澳新、南非當局會怎麽看?其他依附於美國的小國怎麽看?軍事上占領加拿大很簡單,加拿大防禦力量並不強,而且美國陸軍有完整的預定方案鎖在保險櫃裏,只要拿出來就可以直接執行。

“我認為現在應該承認丘吉爾首相的流亡政府……現在應該明確:大英帝國在加拿大,加拿大不是大英帝國。”赫爾緩緩地說道。

這句話把大家繞糊塗了,赫爾不得不重新解釋一遍:“我的意思是,我們應該承認喬治六世依然是大英帝國的國王,丘吉爾依然是大英帝國的首相,他們才是正統,倫敦不過是偽政權。同時要明確,加拿大不是大英帝國本土的一部分。”(注,如果還看不懂,請參考某寶島政治口號)

杜魯門眼前一亮,這樣在宣傳上就有回旋的余地:因為英國本土要投降德國人,甚至不惜發動政變試圖囚禁國王和首相,為堅持抵抗,兩人不得不聯手率先發難,在行動中誤傷了龐德元帥,哪怕最後失敗跑路也有解釋余地。這樣一來,輿論便容易掌握多了。

美國政府一直以來的長期戰略都基於一個基礎:不允許任何外國勢力控制加拿大或者墨西哥。這不僅是軍政兩界共識,也是全美民眾共識。一戰中美國為加入協約國陣營絞盡腦汁,雖然導火索是美國客輪被德國潛艇擊沉,但實際上統一思想的是美方渲染並誇大的齊默爾曼電報(1917年,德國外交大臣阿圖爾·齊默爾曼向德國駐墨西哥大使發去密電,令其以美國南部領土利誘墨西哥入盟,以便拖延美國向歐洲派兵)

現在同樣的局面又擺在了美國政府面前。

赫爾又道:“這樣的話,加拿大應組成兩套政府,一套是加拿大自治領政府,一套是大英帝國政府,當然他們可以共享一個國家元首。”

眾人點點頭,這不失為一個處理意見,雖然有自欺欺人的成分,但總比毫無理由和依據好,怎麽樣都比戴高樂的“自由法國”要靠譜——現在自由法國政權已提前一步搬遷到法屬圭亞那苟延殘喘了。

“此外,其他先期抵達的歐洲各國流亡政府,如波蘭、捷克、荷蘭、比利時等等,我們都應該繼續予以承認並讓他們在加拿大開展活動。”赫爾想了想,“大英帝國是最重要的,我還建議把在美國本土的4個英國師、部分皇家海軍人員都安排到加拿大,然後送他們一些輕型軍艦,充實加拿大國防力量,同時我們應該更多向加拿大派遣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