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6章 第三次打擊(8)

很多時候,媾和不一定比堅持抵抗代價更大。

如果按華西列夫斯基的策略繼續下去,紅軍當然能不斷推遲決定命運的那一刻到來,但反過來也避免了決定性結果的出現——無論是好是壞!所以朱可夫的結論是,斯大林即便同意南北兩路向心進攻,出發點也不是為了將戰爭繼續打下去,恰恰相反,他在尋找體面而穩妥的媾和之路,華西列夫斯基的拖延戰術注定因不符合政治前提而不會獲得采納。

就朱可夫而言,他其實還有一個最優選擇,那就是立即利用現有局勢和條件迅速和德軍媾和——因為英國人試圖媾和的風聲已傳了過來,一旦英國投降,東線壓力將進一步增大。至於美國人,他不認為羅斯福有什麽反撲能力,他們自己至少首先要解決馬島問題。

實踐證明他的猜想是正確的,莫洛托夫用一句“合格的總參謀長”來形容華西列夫斯基,就把這種“書生意氣”詮釋得淋漓盡致。但就如何媾和斯大林顯然還有不同想法,否則他也不會置朱可夫的“最優方案”於不顧,偏偏選擇次優方案,並還琢磨著打上一仗。

“對停戰這件事,基層的同志到底怎麽看?”斯大林已從貝利亞手中獲取了一些民眾意見,但他還是有些不太放心,要再找別人印證落實下。

“基層的聲音很復雜。”莫洛托夫嘆了口氣,“一部分同志認為,戰爭進展到這個程度,紅軍取得軍事勝利的機會極其渺茫,學習列寧同志簽署第二個布列斯特合約雖然痛苦,但還有東山再起的希望,這以領導幹部、中級以上軍官比較普遍;一小部分同志認為,戰爭打到現在,我們很困難,但敵人同樣困難,繼續堅持的話曙光可能會出現在眼前;還有極少一部分同志認為,不能和敵人簽署這種合約,但也不能再在這裏堅持下去,建議將黨和國家機構搬遷到遠東和西伯利亞去,一部分紅軍化整為零在淪陷國土打遊擊戰——該策略借鑒了中國的例子,南京政府在丟掉大部分精華國土後不與日本和平,更不與日本傀儡政權發生關系,而是搬遷至西南地區持續抵抗。”

按照莫洛托夫的概括:第一種意見主張學列寧;第二種意見主張學巴黎公社,第三種意見主張學中國,不過他很巧妙地避開了自己的傾向性意見。

斯大林把目光轉向伏羅希洛夫,後者回答道:“我個人認為第三種不是好辦法,蘇維埃和中國情況不同,遠東和西伯利亞人口太少,不到全國總人口的10%,經濟基礎羸弱,根本無法長期堅持。而中國西南地區雖然發達程度比沿海要差很多,但差距並未像我們這麽大,而其人口密度不算低,重慶政權在情況最惡劣時至少還擁有全國總人口的40%;至於第二種嘛,我認為要掌握鬥爭的策略。”

所謂策略其實就是指當初列寧如果同意黨內多數派與德國硬拼到底,新生的布爾什維克政權立即就會變成第二個巴黎公社。伏羅希洛夫是斯大林心腹幹將之一,打仗水平完全辱沒了元帥這個稱號,但政治力與察言觀色、揣摩上意的水平超過了大多數人,不然最初五大元帥被清洗掉三個,另一個布瓊尼現在靠邊站,只有他還活得有滋有味,要是沒點水平,早就成了內務部的祭品了。

斯大林點點頭,伏羅希洛夫的意見其實很明確:第三條不是好辦法;第二條是死路,唯一能選擇的就是第一條。

“看來大多數同志贊同第一條辦法。”斯大林慢條斯理地說道,“這說明黨中央前段時間的秘密行動和決定是得到群眾擁護的,是反映了大多數人根本利益的,你們認為呢?”

莫洛托夫和伏羅希洛夫對望了一眼,又沉思了片刻,又不約而同地點點頭。

看到兩人如此表態,斯大林不由得松了口氣:剛才他這句話如果誰從表面意思上去理解,誰就是不折不扣的大傻瓜——比如可憐的華西列夫斯基就可能掉進去。剛才這問題的隱含用意是問這兩個心腹手下:如果斯大林代表黨和國家與軸心媾和,是否能繼續得到多數人的贊同?是否不影響黨的地位和領袖的地位?

所以這兩人要沉思後才敢點頭,如果他們輕易點頭,一旦消息走漏出去遭到黨內外群起反對,莫洛托夫和伏羅希洛夫很快就會被當成替罪羊推出去。

“你和裏賓特洛甫的和談情況怎麽樣?德國人會不會突然變卦,提高條件?”

“德國人的條件擺在那裏,至少現在還沒調整。”莫洛托夫補充道,“相反,裏賓特洛甫一再向我保證,希特勒沒有徹底消滅布爾什維克的意圖,更沒有清算主要領袖的想法,他想得到一個排除了蘇維埃,以德國為核心的歐洲——擁有相同價值觀、意識形態和政權組織,為排除對其威脅最大的競爭對手,他發動了這場戰爭。他表示,今後兩個俄羅斯各自獨立,弗拉索夫的偽政權將被他吸收到一體化的歐洲,至於我們,完全可以獨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