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章 被抱怨的元首(第2/2頁)

霍夫曼面向軍工的前兩刀都砍在空軍軍工企業身上,第三刀則砍在陸軍軍工企業身上。在推進陸軍火力建設中,如果說東線戰事給德國前線將士留下最深印象的是T-34坦克,那麽印象第二深刻的就是斯大林管風琴——喀秋莎火箭炮。其實第三帝國的火箭水平比起蘇聯來水平更勝一籌,但與蘇軍大規模集中使用火箭炮、靠大量彈藥短時間覆蓋目標來達成作戰目的不同,由於德國在火箭發動機領域的優勢,又犯了精細化的毛病:更注重重型火箭彈遠距離精確打擊。

每個德國火箭炮發射裝置最多是10管,而喀秋莎火箭炮一般在16管以上,在火箭炮口徑方面,德國更傾向於210mm,150mm和201mm口徑只算是輕型火箭炮,而蘇聯一直以80mm、132mm為主。霍夫曼知道,事實證明蘇聯火箭炮的發展思路才是對的——火箭彈本就是概率發射、面積覆蓋的武器,硬要搞精確打擊純屬自欺欺人。因此他下了明確指令,要求開發類似於喀秋莎火箭炮的德制武器,口徑縮小、管數增加,並要能夠安裝在SdKfz251/1半履帶裝甲車上,作為團級火力支援單位。由於元首已不再忌諱仿照敵軍特別是蘇軍武器,設計師們很快便遵令拿出了采用150mm火箭彈的類似武器:彈長1020毫米,推進劑裝藥量6.14千克,戰鬥部重近3千克,炮口初速350米/秒,最大射程6000米以上,配備彈藥采用模塊化方式,一次性可在7秒之內將24管火箭發射出去。霍夫曼對此很滿意,因為這種火箭炮由黨衛軍優先試用,便將其命名為“希姆萊管風琴”。

希姆萊管風琴很快得到了1萬門的訂單,原先部隊通常采用的75mm步兵炮被下令停止生產,105mm榴彈炮的訂單也削減了一些,與此同時由於盟軍坦克裝甲實力的增強,萊茵金屬原先開發制造的PAK 37mm、50mm反坦克炮戰場地位日益尷尬,幾乎只能對付裝甲車和舊型號坦克,面對新坦克卻成了“敲門磚”聽個聲響,實際穿透力慘不忍睹。部隊已多次反映這個情況,霍夫曼果斷指令軍備部停止這兩種口徑的反坦克炮生產,將資源轉移到88炮和75mm反坦克炮的生產上。幸虧萊茵金屬公司產品線足夠豐富,削減部分型號不會帶來利潤損失,反而為其壓縮戰線,整合內部生產能力提供了便利,便高高興興地接受了這一安排。

今天下午霍夫曼預定安排去靶場觀看兩種步兵武器,他很清楚,這將是他砍向軍備生產的第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