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多線同程

因為種種關系,數條戰線先後都取得平手汎秀的許可,展開了各自的行動。

平手義光持續攻打丹波、丹後。

山中幸盛他們尼子復興軍策反了伯耆羽衣石城的南條氏,背刺毛利。

武田勝賴嘗試接觸裏見、佐竹等關東豪族,意圖孤立北條。

長宗我部元親以四國眾人為後盾,進入九州,聯大友,抗島津。

河田長親在北陸籌備反攻上杉的計劃。

一共有五個方向。

除了近畿軍團隨平手汎秀本人活動,德川、織田前些年受創嚴重現在又要消化新收復的土地而沒有動作之外,可以說是到處都熱鬧了起來。

這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

如果把所有直屬軍隊和外樣兵力集結在一起,上限說不定能有一二十萬,那就對於後勤補給提出了嚴重考驗,於組織結構上也堪稱災難。畢竟現在才是十六世紀,無論交通能力,還是通訊技術,都是很原始落後的。倒不如分散各地,留有一定自主權限,供人發揮。

完成伊予攻略之後,平手汎秀麾下直屬軍,以及大和、河內、紀伊的三個軍團由於常年征戰,已經有一些疲態,數量也開始有了缺額,姑且進入了休整狀態。

特別對於常備的近衛與旗本而言,面世快十年了需要考慮更新換代的問題。

有一批接近或超過了四十歲的士卒,需要從軍隊中移除,否則體力衰退得太厲害會影響戰鬥力。

這是非常麻煩也值得謹慎對待的問題,退伍老兵如果得到妥善安置,往往對政權充滿愛戴和信任,甚至會把類似感情傳遞給子孫,連續幾代都會是鐵杆支持者,對地方事務起到積極影響。

反之若是遇上苛刻粗暴的對待,心懷怨恨的話,那就會變成影響治安的大隱患了。

發錢是肯定要發的。但第一不可能發得了很多,第二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提供安穩、舒適、有社會地位的工作崗位才是關鍵。

按平手汎秀的想法,首先應該進行一個粗略的文化水平測試,成績優秀的人直接提拔錄用,成為二十石知行的低級家臣;其次在手工業上有一技之長的,盡量推薦到相熟的商人那裏去當職工,部分帶著功勛離開的直接領鋪面當個體戶;實在沒本事的回到鄉裏授予一小塊土地,同時以兼職方式擔當“警視廳”的耳目來領取少量報酬。

此事交由了本多正信、前田玄以、細川藤孝三人負責。

目的並不是簡單地做完這一次就好,而是要盡量形成可供後世參考延循的範例。要求是相當高的,從零到一,可能比從一到一百更麻煩。

即使是這三位賢才,恐怕也要在平手汎秀的壓力下殫精竭慮,苦思冥想一陣了。

不過辦好了也會是非常顯眼的功勛,所以入仕還沒幾年的前田玄以和急於擺脫舊身份的細川藤孝都挺起勁,只有本多正信是純屬智力太高,慘遭剝削壓迫。

至於其他幾只畿內地方軍團,雖然也執行過一定程度的“兵農分離”,帶有部分常備武力的色彩,但組織結構還是老一套,是兵歸將有的底子上稍微添了一點職業化的成分,倒是避免了類似麻煩,只需要休養生息就好。

平手汎秀的旗本常備軍,則是以“組—隊—番—備—勢—軍”的清晰層級為基本框架,兼容了武士制度而來的,官兵階級體系分明。

這一套東西至今也沒能從戰鬥力層面證明自己。

擁有制式裝備,得到充足補給,保持長期訓練,欺負一下烏合之眾不成問題,可是面對武田、上杉家的精銳時,仍會稍稍處於下風。

盡管甲斐和越後的所謂精銳,本質依然是農兵。

不過,常備兵可以不受農時的限制,隨意出征到遠離本據的地方,這個優勢仍體現得十分明顯。而且軍官任免,糧餉發放皆操於上,便可避免被野心家所用,可靠性大大提高。

只要整體政局不出問題,這支隊伍就會是忠誠的根基。

如果出了問題的話……想想隔壁的大萌國吧,隨著管理廢弛和腐敗滋生,邊軍都逐漸被家丁取代了。這種事在冷兵器時代有一定合理性必然性。

也不用想得太多。再偉大的政治家也不可能預料到百年之後的事,能管好眼前,再讓下一代和下下一代享受到一些君子之澤就很不錯了。

整個天正二年(1577)的上半,平手汎秀主要都是在近畿停留,而沒有各處急於征伐。同時密切關注著,如果哪條戰線遇到了麻煩,或者創造了機會,再行動不遲。

不過事情的發展沒有那麽快,各條線要麽就是持續備戰,引而不發,要麽就是陷入對峙,形成不了決鬥。

平手義光沒有受父親的提示,自己決定了暫緩丹波,先取丹後的路線,率領一萬七千人沿若狹進攻,取得了稻富氏等國人的投靠並且圍住了一色家的弓木城,正在慢慢消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