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詭道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中土南北朝時期,一個以改革和漢化著稱的鮮卑族皇帝,歷來也被認為是當時有所作為的一位君主。為了徹底漢化,摒棄胡風中落後的成分,同時鞏固中原一代的統治,他把北魏的國都從北方的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遷到黃河流域的洛陽。

然而當時的大臣大多是北方胡人貴族出身,對南方的水土和文化有著天然地排斥。拓跋宏擔心大臣們反對遷都,先假意提出要大規模進攻南邊的齊國,並且不顧所有人的反對,武斷地下了命令,只有少數心腹知道他的心思。其後拓跋宏親自率領步騎大軍,號稱三十多萬南下,從平城出發,一路到了洛陽。這時候正好碰到秋雨連綿,持續旬月,以至於道路泥濘,通行困難,軍中從上到下,怨聲載道。但是孝文帝仍舊不為所動,親自穿戴著盔甲,騎馬出城,下令繼續進軍。

那些本來就不想南征的臣子們,趁著這場大雨,又紛紛跑出來,用更加激烈地言辭勸諫。

拓跋宏假意被說服,但又問到:“這次興師數十萬,聲勢浩大,海內皆知,如果半途而廢,豈不是令天下人貽笑?”

這個時候他的心腹出來建議說:“我們可以讓大軍進入洛陽,對外宣傳遷都,這樣雖然沒有南征,也算是幹成了一件大事,不會被人嗤笑了。”

大家聽了,面面相覷,沒有說話。拓跋宏裝作勉強答應的樣子,令手下的大臣們表明態度,並宣稱只要還有一人支持開戰,南征的決心就不會動搖。

貴族們雖然不樂意遷都,但是更不願意在這種情況下去跟南齊作戰,二者相較之下,前者反倒是更容易接受的選擇,於是紛紛表示支持遷都。

……

一提到遷移居城的事,平手汎秀立即就想到了這個頗覺傳奇色彩的故事。此事雖然細節之處有許多不同說法,不過大體上應該還是值得相信的。

此地並非議事之所,但是恰好沒有瀧川和林這兩個人在旁邊,說話倒也方便。另外也正好加深旁人對“平手與那兩人不睦”此事的印象。

織田信長聽完之後輕輕頷首,說到:“那就現在二之宮山上築城。”

二之宮山,在小牧山的北部,十分靠近與美濃的前線,在那裏築城,安全性實在難以保障,其交通比小牧山更加不便,海拔也要更高,是全然不適合築城的地方。這條計策,正是要家臣們發對二之宮山築城,而後再加以引誘,讓他們接受遷到小牧山的結果。

雖然信長並沒有征求看法的意思,柴田勝家卻忍不住開口了:

“主公請三思啊!這是詭道,只能用在敵人身上。以詭道來處理國政,必然不能長久。”

方才是他提出了遷移居城,現在卻又反對,這就是他表達忠誠的方式,並不以自己的顏面為念。

丹羽長秀猶疑了一會兒,沒有說話。此時若是反對柴田,就是連續兩次與之唱反調,不免“影響團結”,但要是支持柴田,等於是反駁了平手汎秀費心提出的計策,似乎也同樣不妥。

“所謂兵者詭道。”

信長慢條斯理地說道,眼看柴田還想要說些什麽,不耐煩地揮手打斷:

“我意已決,不必再議了!”

柴田嘆了一聲,無奈地搖了搖頭,又十分不滿地向平手汎秀瞪了一眼,像是在指責他把信長帶入了“詭道”。後者不知該如何回應,只能當作視而不見。

“既然這是甚左你提出來的,那麽築城的事情就交給你了!”信長斟酌了片刻,如此吩咐道。

“我看如此重要的任務,還是交給熟悉築城工作的丹羽殿更好。”汎秀卻如此回應說,“何況沓掛城的位置離小牧山太遠。”

此言一出,頓時令聞者稱奇,建築主城,乃是一件極大的功勛,放著這份唾手可得的功績不要,卻僅僅用地理的因素來推托,實在沒有說服力。

“那你有何要求?”

信長果然是聞弦歌而知雅意的人,柴田和丹羽兩個還沒明白,他已經立即反應過來,平手汎秀是想提出其他的願望。

“逃不過您的慧眼啊。”汎秀假意恭維了一句,而後說到,“有位交好的商人,近年對我重建沓掛城資助了不少……在下想給他尋一個為築城提供木石料的商機。”

雖然是如此說法,但顯然其意不至於此,為築城提供材料固然是一個賺錢的機會,但更多還是在試探信長對家臣與商人結交的態度。

不過也許反倒是小題大做了。信長只是毫不在意地點了點頭,說到:

“我也收了三四個商人為武士,這並不是什麽需要擔心的事。”

而後看了看天色,決定趕回清州城。

反倒是退下來之後,柴田勝家卻還有話講。

“商人狡詐重利又貪生怕死,只能加以利用卻不宜與之太過親近,否則不利於家風。駿河就是商人太多,而導致民風孱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