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 郡縣制的隱患(第2/3頁)

雖然那個時候周王室已經開始衰敗,但還沒有到諸侯國完全不聽話的地步,至少表面上還是都非常尊重周王室的,韓趙魏三卿雖然有逼迫周王之嫌疑,但若是周王不同意分封三姓為諸侯,韓趙魏也並不敢把周王室怎麽樣,畢竟旁邊還有秦齊楚宋等有能力稱霸的諸侯在一旁擦拳磨掌虎視眈眈。

實際上三家分晉既是晉國國內的混亂,同時也是其余被晉國揍遍了的諸侯國一致的心願,加上周王室也樂見其成晉國垮台,因此順水推舟之下,晉國這個幾乎獨霸春秋史冊的諸侯大國便垮塌了。

在分封制度下,對付不聽話的諸侯國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的分封其國內的貴族,讓其國內混亂,這個計策在後世的大漢朝曾經實行過,那就是著名的推恩令,朝廷不斷把諸侯王的兒子孫子封王,因為每個王都必須有自己的封地,因此這些諸侯國便越來越多,彼此的地盤也越來越小,最後慢慢瓦解無形。

名義是推恩,實則是瓦解反對勢力最毒辣的手段。

“冊封西域部族並無不可,但此並非長策,可以使其亂一時,若是其中突然出現一位雄才大略的人物,必然還要再起禍端……”秦始皇撚須沉思之後說。

“陛下說的是,畢竟西域地域廣大,分封之後我大秦並不能直接管理,的確會埋下一些隱患,其實臣還有一個更加巧妙的方法,只是可能實行起來會引起諸多同僚的誤會……”陳旭想了一下說。

“愛卿直言無妨,今日只有我二人,一切都可以商討,如果朕覺得的確不妥自然不會傳出去!”秦始皇興趣十足的看著陳旭。

當皇帝,不會害怕臣子不高興或者反對,最重要的是要有充足的理由,讓皇帝覺得這件事可為或者不可為。

“大秦立國之後,采用郡縣制度,廢棄了前周的分封制度,這一策略極大的加強了朝堂對於全國的控制力度,但卻也有一個極大的隱患!”

“隱患何來?”秦始皇臉色一下嚴肅起來。

當初力排眾議采用李斯建議的郡縣制,到如今朝堂和民間依舊反對的聲音非常大,偶爾朝堂之上還會吵鬧,雖然這種聲音現在越來越小,但代表著一股老舊傳統勢力的公卿王侯並不肯罷休,朝堂如此,民間自然更加動蕩,以儒家門徒為首的百家諸生反對的更加劇烈,大量儒家弟子不願事秦,不願意給秦始皇當狗腿子治理國家,特別是儒家當代的領袖人物孔子的八世孫孔鮒,號令天下數萬儒家門徒,但卻躲在魯地整天咒罵皇帝,但鑒於其人名聲太大,秦始皇都沒有絲毫辦法,只能把耳朵堵上裝作聽不見。

前年皇帝巡遊東南封禪泰山,召集魯地七十二位德高望重的儒家門徒,秦始皇希望他們寫一篇頌揚皇帝仁德的文章祭拜天地,但卻被這些儒生指著鼻子臭罵一頓,秦始皇一怒之下把這些儒生全部趕下泰山,然後讓李斯寫了一篇拍馬屁的文章刻在了泰山之上,完成了封禪儀式。

這件事已經傳的天下皆知,皇帝的做法也遭諸生譏諷。

皇帝雖然不會自降身份去和這些諸生理論,但心裏肯定憋著一團火。

不然去年李斯提出焚書之策,皇帝差點兒立馬就答應了。

諸生在民間上躥下跳,反對法術,反對郡縣制度,反對大規模勞役,反對奢制陵寢,反對一切他們認為不符合他們治國理念的朝堂政令。

這些人的存在讓皇帝非常惱火,甚至是惱羞成怒,天天在皇宮劃圈圈詛咒這些百家門徒都死的一幹二凈才最好。

如今大秦看似平穩,但實際上民間仍舊惶惶不安,廢棄分封制度就是主因,因為的確不符合商周傳承下來的古禮。

而且從後世的歷史軌跡看來,徹底廢棄分封,其實對於封建王朝的統治非常不利。

沒有血緣關系的分封統治,光靠郡縣制度便沒有對中央王朝的歸宿感,一旦皇帝死亡或者繼承者出現問題而朝堂發生動蕩,各地都可能會冒出異姓勢力造反,百姓會更加慌亂惶然,即便是有忠於中央王朝的地方想尊王護國,但卻師出無名只能觀望。

要徹底實現郡縣制成功,只能實行民主選舉制度,在憲法的框架下皇帝輪流坐才行,但要想萬世傳承皇家的獨裁統治,就需要有一個龐大的家族勢力,從血緣關系上來維持帝國的凝聚力。

雖然其中會有混亂和爭鬥發生,但至少還能保證血緣的傳承。

沒有哪一種制度和哪一種帝國可以長盛不衰。

天下大勢就是如此。

但大周憑借分封制度傳承了整整八百年,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分封在民間擁有極大的號召力,也擁有極大的向心力,這是民意基礎。

大秦眼下的確穩固,但皇族勢力太弱,全靠秦始皇一人在獨立支撐和掌控,一旦秦始皇死,皇族沒有足夠的力量來維持帝國的運轉,再遇上胡亥這種二世主,崩塌是遲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