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七月(第2/4頁)

但礙於魏韓兩國使者的強迫,西周與東周這兩個周國不敢違抗,勉為其難派出了一支約三千人左右的軍隊。三月下旬,二周的軍隊便連同公仲侈率領的兩萬韓軍抵達了陰晉。

對於公仲侈率軍前來相助,蒙仲感到很高興,暫且不提他與公仲侈的交情,要知道公仲侈本身就是一位外可為將統兵、內可拜相治國的奇才,就連其兄、也就是韓國國相公仲瑉都多次承認他的才能不如他的弟弟。

“先生怎麽會與二周的軍隊一同前來?”

在寒暄之後,蒙仲驚訝地問道。

公仲侈笑笑說道:“正巧途中碰到,是故一道前來相助。不過,你最好別指望他們能幫上你什麽……”

蒙仲點了點頭。

他當然明白,這二周的軍隊,主要就是起到一個名正言順討伐秦國的作用。

撇開名分的作用,單單二周派來的幾千軍隊,說實話真的無法在這次大戰中起到什麽幫助。

想了想,蒙仲問公仲侈道:“二周,可曾寫了什麽聲討秦國的檄文麽?”

“我就知道你會問。”公仲侈笑了笑,從懷中取出一份檄文遞給蒙仲。

蒙仲攤開後仔細瞧了兩眼,並不是很滿意。

怎麽說呢,可能是二周都不想過分得罪秦國,以至於他們寫下的討秦檄文看上去軟趴趴的,毫無氣勢可言。

於是乎,蒙仲索性就自己寫了一篇,從秦國的伊始寫到如今,其中參雜著對秦國的抨擊,比如說,秦國的先祖秦非人起初只是給周王養馬的馬夫,因為得到了周王的賞賜才有幸被冊封為附屬國,可待周王室勢微而秦國奮起之後,秦國非但不幫助周王室匡扶社稷,竟然妄圖稱帝、欲取代周王室,實乃天下人共惡的竊賊。

大體意思是這樣,但其中還參雜於許多語氣詞以及對秦國的指責與羞辱。

當時蒙仲在寫的時候,公仲侈就站在旁邊看,看著看著,公仲侈額頭就滲出了冷汗。

總的來說,這篇檄文辭藻華麗、冠冕堂皇,可仔細一瞧嘛,其實通篇都是辱罵秦國的,言辭之犀利,讓公仲侈忍不住暗暗替秦人感到擔憂——秦國的君臣看到這篇檄文,怕不是得當場氣死?

咂咂嘴思忖了半晌,公仲侈含糊地稱贊道:“寫得……唔,很銳利,仿佛一並可殺人的利刃,不愧是聖人教導出來的弟子……”

聽聞此言,蒙仲自己通篇看了一遍自己所寫的檄文,旋即訕訕說道:“請公仲兄千萬莫要外傳,我不希望我的老師名譽受損……”

見蒙仲有些擔心的樣子,公仲侈哈哈大笑,搶過那篇檄文便仔細琢磨起來。

當晚,蒙仲宴請了兩個周國的帶兵上將,一個他不認得,而另一個他認得,正是當年伊闕之戰時與他魏韓聯軍一同抗擊秦軍的東周國大司馬,周足。

可能是因為曾經並肩作戰的關系,周足在蒙仲面前表現得頗為自來熟的樣子,一口一個郾城君,就仿佛他與蒙仲有著數年的交情。

但實際上,蒙仲倒是見過他,可周足,卻連見都沒見過蒙仲——因為在伊闕之戰的初期,蒙仲只是公孫喜手下的一名師帥,哪有機會見到周足?待等後來白起擊破魏韓兩軍後,東周國的軍隊也因為遭受波及到全線潰敗,當時周足以為大勢已去,拋下麾下的軍隊就逃回了東周國。

有意思是的,那是東周國人人自危,韓足逃回國內就與君臣商議如何爭取秦國的寬恕,沒想到他們那邊還沒商量出一個具體的解決辦法,蒙仲卻在伊闕力挽狂瀾,阻止了魏韓聯軍的潰勢。

東周國,因此逃過一劫,未曾遭秦國秋後算賬。

當然,雖說沒當面見過蒙仲,但是蒙仲的名聲,周足卻毫不陌生,並且周足也知道,蒙仲未來必定是翟章的接替者,能力超群、地位超然,仿佛當年魏惠王時期的龐涓。

而面對周足的極力拉攏與示好,蒙仲亦不拒絕,畢竟東周國一來無法對魏韓兩國造成什麽威脅,二來這天下,名義上終歸還是周國的天下,與東周國打好關系,那肯定是不會有錯的。

與周足客套親近了一番後,蒙仲取出了他所寫的討秦檄文,笑著對周足說道:“倘若大司馬能以周國的名義公布天下,那就幫了在下的大忙了。”

周足好奇地接過檄文瞧了兩眼,旋即便被檄文中那華麗的辭藻與犀利的辱罵驚得倒吸一口涼氣,他驚訝地問蒙仲道:“此檄文,不知是出於哪位先生的手筆?”

聽到這句話,同在宴席的公仲侈噗嗤一聲笑了出來,準備看蒙仲怎麽回答。

見此,蒙仲毫不猶豫地‘出賣’了公仲侈:“乃公仲先生所寫。”

聽到這話,周足立刻對公仲侈肅然起敬:“原來是公仲先生……”

“不,不是我,我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