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九月(一)(第3/4頁)

一聽「信衛軍」三個字,明顯那兩名老者眼眸中的恐懼更濃了幾分,小心翼翼地詢問道:“蒙司馬不知……不知有個貴幹?”

“兩位不必如此,在下亦是知禮數的人。”蒙仲寬慰了兩句,旋即問那兩名老者道:“據我所知,安平君、奉陽君的軍隊,昨日已撤離了曲梁……”

聽著這話,其中一名老者嘆了口氣,旋即意識到自己的失態,連忙又訕訕賠笑,而另外那名老者,在聽到安平君、奉陽君的稱呼後,臉上閃過幾絲怒意,冷笑著回道:“確實,臨走前還毀了我曲梁今年的收成……”

可能是見蒙仲談吐有禮,儼然一副大家族子弟的做派,並非是那種蠻橫的叛軍士卒,那兩名老者心中的恐懼漸漸消退了幾分,向蒙仲透露了一些內情。

比如說,安平君趙成與奉陽君李兌在駐防曲梁時,曾向曲梁城內的家族索要了一批金錢用於激勵其麾下士卒,但在昨日決定退守邯鄲時,趙成與李兌卻沒有知會曲梁,甚至於在撤軍前還心狠地放火燒毀了附近的田地,使得城內的趙人對那二人憤恨不已。

隨後,當談到曲梁城將何去何從的這個問題時,其中一名老者小心翼翼地對蒙仲說,只要蒙仲保證他麾下的叛軍進城後不會在城內搶掠、殺人,他們便願意獻城投降。

回頭看了一眼那些代郡兵,蒙仲最終還是放棄了進駐城內的想法,免得到時候發生什麽他不希望看到的事。

他對那兩名老者說道:“今明兩日,安陽君趙章即將率領大軍進駐曲梁,皆時兩位可向其說項……至於我軍,暫時就不進城了,不過,希望城內給予些酒水,犒勞軍卒。”

見蒙仲這麽好說話,那兩名老者頗為歡喜,連連點頭答應:“應當的,應當的!”

就這樣,蒙仲暫時在曲梁城的南郊駐紮了下來,而曲梁城內,亦按照約定搬來了足夠的酒水與菜肴,讓蒙仲可以犒勞他麾下的代郡兵,稍微安撫後者因為無法進城而帶來的不滿情緒。

次日,即九月初四,公子章便率領近三萬叛軍抵達了曲梁。

不得不說,公子章其實也是明事理的人,或者說他也不想失去民心,因此在田不禋的勸說下,公子章也沒有派兵進駐曲梁城,只是隱晦地向曲梁城內的各家族索要了一批金錢,使他能犒賞有功之士。

雖然心狠,但城內的家族還是同意了,付出了一筆不菲的銅錢。

九月初五,因為王師大規模撤離的關系,樂毅從肥邑北部撤離,回到了曲梁,而原本駐軍在信都的龐煖、劇辛、趙奢等人,亦在公子章的召喚下,前來曲梁赴慶功宴。

當晚,公子章犒賞諸軍,論功行賞,將從城內各家族索要的金錢發放給麾下的叛軍兵將。

而蒙仲,理所當然被公子章列為首功,並且公子章還單獨賞賜了蒙仲一大箱的布幣錢,不過蒙仲通通散發給了他麾下的兵卒,無論是信衛軍還是那幾千代郡兵,皆一視同仁。

據事後所知,蒙仲麾下代郡兵對於前者沒有默許他們進城搶掠收刮一番有些不滿,不過見蒙仲將自己的賞賜通通發放給他們,這些兵卒還是很佩服的,且軍卒的凝聚力也有所增強。

其實平心而論,只要主將不貪財,時不時就將自己所得到的犒賞發給底下的士卒,自然而然會有士卒願意給他賣命,跟蒙仲的個人魅力,其實也沒有多大關系。

九月初六,蒙仲派往邯鄲一帶的斥候傳回了消息,得知安平君趙成與奉陽君李兌等人已退守邯鄲,在邯鄲城東約十裏左右的地方建造了營寨。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安平君趙成與奉陽君李兌二人的軍隊外,王師方又多了一支軍隊,這支軍隊打的是「雁門守」、「趙袑」的旗號,想來正是駐軍雁門郡的郡守趙袑。

對於王師方多了一支趙袑的軍隊,公子章雖然對此憤恨不已,但也沒有什麽辦法,頂多說幾句「待日後我奪回王位、定要將那趙袑如何如何」的狠話而已。

九月初八,趙將李疵、牛翦二人分別率領軍隊抵達邯鄲、曲梁一帶。

不同的是,李疵是從信都的西北繞過,直接前往了邯鄲,從頭到尾都沒有派人與公子章交涉;而牛翦,則是率軍抵達了信都,在信都的東南、曲梁的東北建造了軍營,並且,牛翦本人還派了幾名士卒到曲梁,知會公子章他已率軍抵達。

所以說這二人的立場,一目了然。

九月初九,公子章在曲梁城西新建的叛軍營寨,邀見了牛翦、蒙仲、龐煖,與他們商議進攻邯鄲的策略。

別看對面的王師在這段時間前後得到了趙袑、趙固、李疵等人的率軍支援,而叛軍方就只有牛翦率軍前來援助,但考慮到王師的援軍都是步卒,而牛翦麾下卻有足足過萬人的騎兵,這使得公子章信心倍增,在軍議會上慷慨激昂,仿佛根本不將對面的王師放在眼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