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烏力罕(第2/3頁)

只不過三部很亂,都想吞並掉彼此,然後與努爾哈赤一戰。

三部之中沒有努爾哈赤這樣的英主,弄了十幾年,依舊那個死樣子,彼此還消耗掉了自己的力量。萬歷三十六年,李成梁再一次被罷官。

萬歷三十六年,熊廷弼守遼東時,指出李成梁罪可至死。

萬歷皇帝念在李成梁守遼東有功,年歲也大了,只是罷免了李成梁,但是卻沒有殺了他。在李成梁被罷官之後,努爾哈赤開始了吞並海西女真剩下三部之戰。

萬歷四十三年,李成梁死於北京,從萬歷三十六年到萬歷四十三年,李成梁居於北京,而努爾哈赤趁著這六年,吞掉了海西女真剩下的三部。

葉赫部因為明朝的幹涉,得以保存,但是已經名存實亡了。

李成梁死後的第二年,努爾哈赤建國,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成為後金大汗,年號天命。

兩年後,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檄文,正式與大明決裂。

事實上在努爾哈赤建國之時,他就已經做好了和大明決裂的準備了。努爾哈赤確實有一統女真的野心,這也不奇怪。

不光努爾哈赤自己,其他的女真部族也想,只不過努爾哈赤做到了。

縱觀整個時間段,努爾哈赤實力的爆發增長期,全都是李成梁被罷免的時間。正是李成梁離開遼東,居住在京城的那些年,使得努爾哈赤有了可乘之機。

李成梁在遼東之時,采取的政策很簡單,那就是誰冒頭我就揍誰。

加上李成梁的軍事才能,使得遼東保持了多年的穩定。或許李成梁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缺陷,但是自古武將自汙就是自保的手段。

加上明朝貪腐之風盛行,朝廷上下皆是如此,李成梁所作所為,放在那個環境下也不算出格。

事實證明,李成梁的策略是正確的,他在遼東也做的很好。如果大明能夠一直堅持李成梁的策略,而不是罷免李成梁,或許就沒有後面的事情了。

當然了,歷史沒有如果,前世這樣,這一世朱翊鈞絕對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這也是為什麽朱翊鈞不動李成梁的原因。

這些年彈劾李成梁的人不少,李成梁也不是沒做過出格的事情,但是朱翊鈞都沒有追究。即便是軍改之時,朱翊鈞也沒有動李成梁。

不惜派出張維賢在薊遼提防李成梁造反,也沒有采取更為輕松的方式拿掉李成梁。

朱翊鈞那個時候就打定了主意,只要李成梁不起兵造反,自己就不動李成梁。

對於這些,吳惟英子當然是不知道的,只是聽了廖忠的話,吳惟英對李成梁的政策還是挺贊同的。不過吳惟英卻有另外一個想法,那就是李成梁的政策過時了。

如果放在以前,這種政策自然沒問題,當然,放在現在也沒問題,但是在吳惟英看來,現在的大明用不著這種政策了。

既然遼東的女真各部這麽亂,那就順帶著梳理一下好了。

不是都不老實嗎?那就全都打老實了。

“少侯爺,不如回去吧!”廖忠見吳惟英久久不語,還以為他動心了,連忙開口說道。

看了一眼廖忠,吳惟英一笑:“開門!”說完吳惟英就下了城門。

看著吳惟英帶著人離開了鎮北關,廖忠無奈的嘆了一口氣,然後對身邊的親信吩咐道:“你親自去一趟,一定要見到李總兵。”

“把這裏的事情告訴李總兵,聽到沒?”

親信連忙點頭,轉身就跑下了城樓,帶著幾個人騎著快馬離開了鎮北關。

隨著吳惟英去了葉赫部,整個遼東的局勢再一次陷入了撲朔迷離之中。

京城,文華殿。

朱翊鈞看著面前的幾個人,臉上帶著微笑,和顏悅色地問道:“這幾年日子可還好過?有沒有遇到什麽難事?可以和朕說說。”

下面的幾個人之中,為首的是一個粗壯的蒙古漢子。

棗紅色的臉龐上全都是敬畏,聽到朱翊鈞這麽說,漢子連忙說道:“回陛下,這些年瓦剌的日子好過多了,茶葉糧食食鹽都不缺了。”

“前年冬天的大雪,凍死了不少牲畜,朝廷也都給了救災糧,基本上沒有餓死人。”

朱翊鈞點了點頭,這兩年大明和瓦剌的貿易量逐漸加大,瓦剌的日子自然也就好過了。瓦剌人也不是沒腦子的,他們現在有發展成二道販子的潛質。

從大明購買來的貨物,瓦剌人開始向著四處販賣。

這也讓瓦剌人賺的盆滿缽滿的。

對於這種情況,大明也是知道的,但是卻沒有進行限制。除了禁制一些軍事物資之外,其他的基本上就是敞開了供應。

厚實的毛呢料子,茶葉食鹽,各種酒,甚至是玻璃制品,包括各種護膚品,內務府甚至還制作了專門防風沙的蛇油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