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緊迫

潘晟的辭職並沒有掀起太大的波瀾,在經歷過最初的震驚之後,朝臣也沒有表現出更多的關注,內閣象征性的慰留了一下,然後朱翊鈞就批了潘晟的辭呈了。

當然了,潘晟現在想走也不可能,要等到朝廷任命新的禮部尚書,內閣那邊也需要將工作交給其他幾位閣老。事實上對於禮部尚書的位置,朱翊鈞不慎在意。

朱翊鈞更在意的是朝廷的實權部門,而不是禮部,不過以後禮部還是有大用的。

關於禮部尚書的人選,內閣那邊很快就給出了幾個選擇,不過都不是原地擢升,而是轉了一個圈。升工部尚書方逢時為禮部尚書,至於誰做工部尚書,沒說。

不過朱翊鈞也看得出來,這裏面的確也看出來這麽做的好處,以及申時行這麽做的用意。

六部的幾位大臣這些年一直沒換,說起來最短的也有五六個年頭了,像王光國那都十幾年了。朝廷要安撫地方的大臣,那就要給地方大臣升遷的機會。

在六部之中,最容易和對方發生提拔的就是工部尚書了,誰讓它六部之中排最末。

以地方總督入主工部尚書,這都是有先例的,現在申時行和內閣就是這個意思。至於方逢時做禮部尚書,這對他也是擢升了,畢竟禮部尚書的排名還要在工部尚書之上。

當然了,這裏面也有一個說法,那就是方逢時年紀大了。

六十五歲,還能有幾年好活?加上他的身子一直不好,這些年他一直在西北邊疆任職,可以說吃了不少苦頭。身子不好,年紀大了,調任禮部尚書也是應有之意。

朱翊鈞對於這個提議倒是不想反對,不過自己要是只給方逢時調去禮部,估計他就該多想了。

這個時代的人就是這樣,一旦多想他就辭官,這對自己安撫老臣是不好的。如果被老臣誤會自己看不上他們了,那就麻煩了。甚至可能別的臣子也會說自己刻薄寡恩,那就更麻煩了。

“去禮部也不是不可以,不如就入閣吧!”朱翊鈞想了想,覺得這麽幹可以。

方逢時任禮部尚書,然後入內閣,也省的自己在找新的內閣大學士了。按照方逢時的年紀,內閣大學士也做不了幾年了,等到他辭官,曾省吾就該從宣大回來了。

這個安排很不錯,只不過方逢時不是翰林出身,想要方逢時入閣,那就得打破非翰林不得入閣的慣例。

當然了,朱翊鈞自然不在乎什麽慣例,比起內閣的詞臣,朱翊鈞更喜歡在地方幹過的務實官。加上方逢時和王國光相合,與申時行倒是不怎麽對付,這也有利於自己掌控內閣。

單一的內閣大學士或許顯得勢單力孤,但是有了吏部尚書的支持就不一樣了。

內閣這邊很快就接到了條子,方逢時進禮部尚書,入內閣。

這件事情辦得出奇的順利,也沒人拿非翰林不得入閣的例子去和皇上說,大家心裏面都明白,自己家的這位天子很多規矩都不看在眼裏面,怎麽會看重官場所謂的“非翰林不得入閣”,真的說了,除了被打壓呵斥一番,一點用都沒有。

加上方逢時本人的實力,以及王國光的看顧,又有皇帝支持,一個非翰林不得入閣根本攔不住方逢時。再說了,這事以前也不是沒有過,正德年間的楊一清就不是翰林出身。

事實上已經有不少人將現在這位天子和正德天子聯系在一起了,他們幹的很多事情都很像。

不過也有不同,自己家的這位天子不喜玩鬧,也不奢靡,養的太監管理的也很好,不似劉瑾一般。只是這話沒人敢說,畢竟武宗皇帝可是死的挺早啊!

方逢時的府邸。

從張鯨的手裏面接過聖旨,方逢時笑著說道:“張公公,裏面用茶!”

張鯨則是笑著擺了擺手:“用茶就不必了,咱家還急著回宮,皇爺那裏不能沒人伺候。不過在走之前,咱家有幾句話要和大人說,這是皇帝的交代。”

聽了這話,方逢時連忙躬身道:“公公請講!”

“皇爺說了,大人乃是非翰林入閣之人,那就好好做,別人看短了,到時候說朕識人不明。”

方逢時連忙躬身道:“臣明白,請公公轉奏陛下,臣一定盡心竭力!”

張鯨走了,方逢時則是轉身進了屋子,看了一眼自己寫好的拜辭折子,苦笑著搖了搖頭,隨手扔到了一邊的火盆裏面,這東西沒用了,而且短時間內都沒用了。

自己是嘉靖二十年進士。初任宜興知縣、戶部主事、寧國知府、工部郎中、兵備副使等。隆慶初年,做了右僉都禦史,巡撫遼東。隆慶四年正月移大同,做了大同巡撫。

在後來做到了宣大總督,總督宣府大同以及山西軍務,到後來做了工部尚書,原本想著在幹兩年就回家,沒想到居然入了內閣,還被皇帝寄予厚望,說起來也是造化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