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藩禁(第2/2頁)

這一百萬頃不是說不納稅,或者是免掉錢糧,而是消失不見了,就是被人給侵占隱匿了。

到了正德年間,正德皇帝進行了一次全國性的土地普查,整個大明的土地僅剩三百八十萬頃,不足太祖朱元璋時期的一半了。經歷了這麽多年的休養生息,大明人口快速增長,開墾了大量的荒地,結果土地卻不足開國時候的一半。

朱翊鈞估計能體會正德皇帝的心思,估計氣瘋了都,正德皇帝還沒等到他收拾土地問題的時候,人就沒了。朱翊鈞不由的想到了張居正,如果正德有張居正,估計大明早就變了。

在朱翊鈞發散思維的時候,下面的王錫爵也沒停。

“去歲全國供給京城的米為四百六十萬石,供給宗室的祿米則為九百七十萬石,宗室祿米為京城用米的兩倍還多。”王錫爵說到這裏,略微停頓了一下。

這是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大明的宗室已經成為朝廷的包袱了。

如果在過些年,宗室人口在翻倍,那朝廷上下就真的養活不起這些人了。

不過也有人單純的擔憂,或者真的覺得到了該改變的時候了,可是也有人看到了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皇帝的弟弟,潞王朱翊鏐。朝廷上下誰不知道太後在為潞王選妃,準備大婚。

以太後對潞王的寵愛程度來說,大婚的規模自然不用說了,關鍵是隨後的就藩和賜地。

每一個藩王就藩都會有土地,以太後對潞王的寵愛程度來說,這個賞賜肯定不會少。在這個時候提出開藩禁,這個時機掌握的很微妙,不少人已經開始琢磨該怎麽做了。

朱翊鈞坐在龍椅上,半天沒說話,他怎麽會想不到。

沉吟了片刻,朱翊鈞看了一眼王錫爵,開口問道:“愛卿以為該如何?”

“臣請限封爵之制,開四民之業,弛出入之禁。”王錫爵似乎早就準備好了,擲地有聲地說道。

雖然說得簡單,可是卻是每句話一條政策,所謂限封爵之制,說白了就是限制宗室的爵位。不能嫡子繼承爵位,次子繼續分封,如果那樣,大明的宗室只會越來越大。

開四民之業,說白了就是準許大明宗室參軍做官經商種田。

這種說法只是說法,事實上就是取消宗室不得為官參軍的限制,畢竟現在大明的宗親大多數還沒淪落到經商和種田的地步。

最後一條,弛出入之禁,說白了就是放開宗室不得離開封地,藩王不得出城,不得回京的禁制。這一條可以說是為了前面兩條服務的,沒這一條,前面兩條也沒意義了。

王錫爵的話出口,大殿上落針可聞,沒人開口說話。

藩禁是怎麽來的,沒人不知道,說白了這是皇上設定的。

大明可是有靖難的,成祖一脈的天下是靖難來的,說白了就是造反。這也是為什麽皇帝對藩王宗室如此防範的原因。我可以靖難的皇位,那別人也可以啊!

藩禁說白了就是為了扼殺這種事情再次發生,我雖然造反得天下,但是我不希望我被造反。

現在提出開藩禁,雖然理由很充分,可是這個事情要看皇上。不少人已經覺得王錫爵膽子太大了,皇上要是不同意,王錫爵的下場估計不會太好了。

朱翊鈞嘆了一口氣,事實上他也知道這件事情必須解決。

事情說起來簡單,可是做起來難,真的操作起來,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絕對不是皇上一道聖旨的事情。不過既然有人提出來了,那自己正好推波助瀾。

“開藩禁啊!”

朱翊鈞感嘆了一句,下面的大臣就一哆嗦,這件事情太敏感了,大部分的大臣都不想摻和,稍有不慎,掉腦袋就是有可能的。自己伺候的這位皇帝陛下,可不是不敢殺人的主。

“事關重大,交閣部議處吧!”朱翊鈞想了想,開口說道。

交閣部議處,說白了就是看看大臣們怎麽說,征求一下大臣們的意見。

這件事情之後,大臣們也不想著在參奏什麽了,比起王錫爵的這份奏折,別的奏折都不算事了。宣布退朝之後,朱翊鈞徑直回了乾清宮。

散朝之後,這個消息自然就快速的擴散了出去,尤其是在皇上弟弟要就藩的時候,這樣的消息傳遞的就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