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入籍(第2/2頁)

這人語氣並不怎麽客氣,但胡宗旦以下所有人等卻心中都松了一口氣。他們對中原也非半點不知情,明白這戶籍是如何重要。他們從登州來到益都,這戶籍申報終於是來了。

一些人心中甚至都很Q的想,好歹自己也是帝都戶口了,倒是半島之地上的那些叛賊匪徒們,卻是想要落戶益都,都無有門路呢。可沒有他們這般的好運。

這些人在登州的時候便被告知,益都城內人口數額已經突破五十萬了。若是算上流動人口,怕是六十萬也是有了。

其人口增長之迅速叫陸皇帝都目瞪口呆。須知道,益都原本人口卻是連二十萬且都不足的。

而益都城內的五十萬人口中,卻是有半數的人都沒有益都本地戶口的。而擁有益都本地戶口又有什麽好處呢?首先就是進學。

益都是目下中原學校最是密集之地。無論是尋常的官辦學堂,還是武略院下屬的陸水師小學堂,亦或是國子監、銀行、稅務總局、戶部、工部、禮部,乃至刑部等中央官署下屬開辦的小學堂,那數量之密集較之金陵、大名、洛陽、蘇杭、廣州等地,高出的不是一個等級。

何況在小學堂之上,那些中高級院校的數量,也遠遠高出其他城市。

那些個重要城市的學堂院校密集指數若只是1的話,益都城內至少是10,甚至是更高。這就好比後世的帝都、魔都比之中原一樣。前者那是一個羨慕妒忌恨,後者叫一個苦逼大苦逼!

至於子孫後人能夠進入官辦學堂,進入官學體系,那當中的好處有多少,已經不需要再廢話了。

更不要說,益都作為帝都所在,每年的慈善捐款數額之高也是遠超其他地方的。後者的錢財可不止花在濟養院、育嬰堂、義莊上頭,有相當大一筆錢財還會用在教育上。

對優秀學生、老師等的獎勵,對於困難學生的資助,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給予優待。也因此,益都城內的適齡兒童入學率,絕冠陸齊。

或許對很多人而言,這些好處都是對子孫後人的,對於他們本身的幫助並不大。這麽說卻又是瞎了。

整個益都有多少官衙官署?

大齊朝又處在一個生機勃發,如旭日初升之態。那些個官衙官署每年都不知道要招入多少文員小吏。別看那只是些不入品的職位,陸齊朝可沒有官吏之區分,只要你這個人有才,現下的不起眼小吏,十年八年後未嘗不能主宰一地權柄。

而這些不入品的文員小吏,都取自何人?

那自然是就近選擇。難道還跟科舉一樣,全國招生面試嗎?

如此,有著先天優勢的縣學學子便毫不客氣的占去了內中最優厚的一部分,府學的學子便沒人會將此看在眼,至於國子監學子,就更不須說了。

如是,那益都縣學,一年換一茬學生,也不再話下。趕著了,一季換上一茬學子,也不是沒見過。

除了益都縣學學子,余下的部分方是被其他人物瓜分去,且還是被益都縣學挑揀過的“殘渣剩飯”。

所以,一紙益都戶籍,那真的是不可小視的。

且這還只是文員小吏,益都府學的待遇更厚。這一切都是帝都的地位所決定的!就像後世網上有一陣在黑北平,黑兔子優待滿族人啥的。內容太過荒誕無稽,可這當中反應的一個問題卻沒有作假,有著北平戶口的滿族人確實受到了超過全國九成九地方人口的優沃待遇。

當中原、皖省、齊魯、粵東、川蜀等高考大省的學子們,拿著自己的成績單痛哭流涕的時候,一樣的分數在北平都可以輕松的進入一本院校了。這內裏的差距大的叫人只恨“蒼天”不公!

全天下有多少人期望著拿到一益都戶籍,因為益都的縣學、府學學子,都必須是本地戶籍;因為這一紙戶籍代表了太多太多的可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