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祭告上帝(第2/3頁)

而再向北走,從歸德府進到齊魯之地,就愈發感覺這裏的百姓更是安居樂業,生活安定祥和,甚至是富足。直以為是做夢一般。

整個路途,就是從南到北,按照並入梁山軍治下時日的長短,是由壞到好,漸入佳境。等到來到益都城時候,只說那王慶,就都有種夢回汴京之感。

他們也深切的體會到了自身與陸齊的差距。看看他們治下的州縣,再看看人家這……

官道平坦寬闊,兩側且載著樹木,還有排水溝,沿邊更有著客棧酒館。越是臨近益都就越是繁榮富足。道路上行人繁多,隨時都可見到大小不一的商隊。內中甚至還可看到些外族人,只穿著也有不一,叫他們認不出具體是哪一方的。但他們在來到益都前,在沿途驛站便就聽說,益都城是物華天寶,商貿繁盛,不僅是漢人商隊往來如梭,高麗人、契丹人、女真人,甚至是青塘的羌人,都有出沒。

但不管是那一邊的,那內裏的牲畜每一頭都負重累累。

而越近益都城,那大道兩旁的人家就越發眾多。並不是都自營生做買賣,很多只是普通的農家小院。

就好那左手處,幾戶農家小院錯落有序地分布在樹叢後,幾棵繁茂的樹木種類相同,高度也大致仿佛。一看就是同一時間移植的。農院裏各都有著石碾子,分家別戶也各有副業。比如這家的羊圈裏養著幾只羊,那家院子裏就圈養的很大一群雞,還有人家牲口棚裏養著騾馬和耕牛,都好一幅恬靜的鄉村圖景,卻是他們轄下州府裏斷然無有的。

再向裏走就算是益都郊區了,酒家客舍也越發的多來。更有一些挑著擔子、推著小車的貨郎。

益都沒有水路,故而陸路交通發達。幾年時間裏,那圍繞著四方道路,已然形成了名為四關,卻也可叫做四城的四處商貿區。

內裏人口稠密,商鋪雲集。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茶坊、酒肆、腳店、布行、肉鋪、公廨等,該有的盡數都有。

道上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

他們還都清楚地看到了一個現象——如此發達繁茂之處,竟然看不到一個乞討之人。倒是偶爾可看到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或是頭帶單紗抹眉頭巾,身穿葛布直身,撐著一把遮陰涼傘,傘下掛一個紙招牌兒,大書“先天神數”或“鐵口直斷”四字的賣刮之人。

卻不知道陸謙對於乞兒早就有安排,那些已經成人,並且手腳健全之人,一律扔到工部下屬的勞改營中,勞動改造。待遇等同各州府的犯人,連戰場上的俘虜都且不如的。

而老弱則或歸入各地善堂,或撿入童子軍。

實乃是前世看到的那些關於乞兒團夥的報道,叫陸謙心有余悸。如此即使矯枉過正,也活該後者倒黴。

這才是王慶、鐘相、方臘他們在益都城內看不到一個乞丐身影的最大原因。可不是說陸謙治下真就沒有窮的揭不開鍋,只能取要飯的人了。

如此的一座城池叫王慶想到了當年的東京汴梁城,叫鐘相與方臘盡都開了眼。後兩位可是以均富貴等貴賤為口號拉起的隊伍。但天底下的老百姓若都能如現下這般生活,他們除非是先散著大把銀子將人拉攏了,否則是不會有人聽他們這套的。

這也同樣說明了一個事,彼此的治國牧民之能力,實高下立判。他們這個時候當然不知道早期陸謙在內政和財政上又廢了多少的心思。

年中時候官職調整,那吳用為甚能從宣政司卿一躍而成為禦史台左都禦史?原因就在於過去的幾年裏,他真居功至偉。

宣政司是政策宣講部門,看似沒有實權,卻偏又能涉略到諸多部門。自始至終都由陸謙垂管。

想要聚攏民心,想要政通人和,宣傳部門就要多重要有多重要。必須是紅朝時候的宣傳部,而不是超級兔時代的戰五渣。宣政司一定是要打得起硬仗,經得起考驗的。

故而,吳用在躊躇了多年後,一舉成為了朝中一方巨頭。

禦史台的老大,內閣大佬見了也要禮讓三分。

待到一切事物齊全,宋清倒是回來了,可日本使臣卻沒到,他船上只栽了幾個日本貴族。後者的使船與他在大海上失散了。也是奇了怪,沒大風大浪,就是夜裏起了一場風,天亮後日本人的使船就沒影了。

陸謙倒也不氣。因為“三請三謝,三進三辭”的最後一哆嗦已經在益都城內上演了。這般來城中軍民官僚便就都知道,陸謙稱帝之時已近在咫尺。

前後數月光景,那登基大典的儀式已經編訂並操練妥當,一應服飾、依仗和鹵薄也盡數準備。

一切就只等著陸謙率文武百官祭告上帝了。這裏的上帝可不是西方的那一位,這是華夏自古傳承的昊天上帝,玉皇大帝的前身,真正的老天爺。所以,上帝這個詞匯還真不是舶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