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遛狗

永樂城下,梁山軍與西夏軍的又一個戰場。大將嵬名屈懷引大批的部族兵已經趕到了這兒。

此人是西夏早期名將嵬名浪遇之後,實則也是西夏宗室。

那所謂的“嵬名”,就是西夏主的原姓。李元昊就曾自名是嵬名曩霄。

唐朝末年,出身黨項拓跋氏的嵬名思恭,在剿滅黃巢起義中,立下大功,被唐朝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封爵夏國公,並賜‘李’姓。北宋初年,賜姓趙。李元昊立國後,為標民族特性改姓嵬名,其子李諒祚時為推漢制又改姓李。實則一直是兩者共存的。

大致上就如後世滿清的黃帶子與紅帶子,王室一脈多以李姓,宗室為嵬名。

嵬名屈懷部兵力並不甚多,他這兒只是偏師,主力都在銀州的。然永樂城中折彥質所部也兵力無多,只能據城而守,難以外出破敵。

陸謙的眼睛盯在了永樂城,這地方易守難攻,唯一的缺點是沒有水源。然宋軍已復永樂城二十年,早建立了儲水池,又掘有深井,雖然不敢確保無憂無慮,三倆月內卻也不需擔憂飲水問題。

自然,城中駐守兵馬亦不是太多。總數僅三千余人,內中居民盡數外遷去。

這點兵馬是固守有余,出兵則難。

然米脂寨這兒,陸謙卻囤積了兩萬余步騎。如今大張旗鼓的向永樂城開去,那自然是瞞不住嵬名屈懷的。

這人可不是傻膽大的主兒,把遊騎探馬都放出五十裏外了。就是想要偷襲都難!不然,陸謙絕對會先賺上點便宜。

嵬名屈懷得報消息後不敢遲疑,立刻傳信去銀州。次日,李合達就引著兵馬從橫山山道中穿行過,前往永樂城。

銀州不破,他們可走不了無定河畔。一個後勤輜重,就足以叫他們撓頭。而另一個解決途徑就是拿下永樂城。

在李合達引兵抵到永樂城之前,陸謙就已同嵬名屈懷交上手了。西夏軍兵力上處於弱勢,戰力更是不如,如何能敵得過梁山軍?只是永樂城對應的橫山口,寬三十余丈,卻狹窄曲折,西夏軍又早退一步,現下據險而守,一時間陸謙也不可能將之擊潰。

待到李合達引領著大隊兵馬趕到後,彼此的兵力對比又發生了轉折。從梁山軍強,西夏軍弱;變成了西夏軍強,梁山軍弱。

陸謙自然就也隨之轉變了戰術,再也看不見數萬梁山步騎,浩浩蕩蕩逼到橫山口,叫陣唾罵的場面了,而是掉頭退回了三十裏外的營寨,據河畔而守,戰鬥變成了小股兵馬的襲擾。

嗯,可能後面的那個“襲”字用的不怎麽精確,但是前面一個“擾”字絕對是落到了實處。

從夜間敲鑼打鼓噓聲呐喊,到白日裏時不時的秀一把存在感,叫嵬名屈懷與李合達好不惡心。

今天一下午,西夏兵猛攻了一遭永樂城,憑白死傷了三五百人,卻沒有給永樂城造成半分真正意義上的威脅,雷聲大雨點小而已。

永樂城地方並不廣大,然城防卻很堅固。城門內外的甕城,城墻拐角處的角樓,與城墻連接的馬面及馬面上的堞樓,還有城墻上的刺敵豁口、外懸的釘耙、鐵荊棘刺等,卻都是一應俱全。

所謂的“馬面”,可不是馬臉,而是指城墻中向外突出的附城墩台,因為形體修長,如同馬的臉面,故被稱做馬面。馬面既能增強墻體的牢固性,又能在城池守衛戰中消除守軍的戰場死角――一旦敵人兵臨城下,相鄰的馬面上的守軍就可組織成交叉射擊網,可讓來犯敵兵左右受擾。

永樂城池上,這種在城墻上突出的馬面每隔十丈就有一個,上面還各輔修一座堞樓,又稱“敵樓”。長寬各一丈三尺,高有兩丈,分上下兩層,雖然是夯土,卻足夠堅固。平山頂,頂部有垛隘相護。

底層面向城內的一面辟拱券門,樓內設木樓梯,上層置樓板,樓上四面各開拱券窗兩孔。可為守城士卒躲避風雨、貯藏兵器之用,頂部還可供登高眺望。

這就是這個時空的城防。

一座座敵樓連同四角角樓,就如同林立的崗哨,令來犯之敵無處可遁。樓上的窗孔不僅是遠望的耳目,更是強弓勁弩的射口,有不少的敵樓,除了對外還不忘對內,嚴密監視著城內的每一處變化。不論在平時還是戰時,皆具有治安防範的功效。

傍晚時分,城池四面就接連升騰起股股黑煙。卻是惱火的嵬名屈懷分出兵馬,燒毀了永樂城周遭的村寨和大片的農田。這裏已經二十年不聞戰爭廝殺聲了,雖然距離西夏地界足夠近,可這兒處在無定河河谷地帶,沿河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如何不會沒有百姓耕耘?在天色完全暗下來之後,遠處的火光就更加清晰可見。

陸謙臉上沒什麽痛惜的,打敗了西夏,他自會抄起刀子從對方身上剜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