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是漢人嗎?(第2/3頁)

不能否認李元昊是一大才,能每每引敵軍入轂,而後集結絕對優勢的兵力於以圍殲。

好水川:十萬夏軍對一萬宋軍;

三川口:十萬夏軍對萬余宋軍;

但這從一側面就也證明了黨項人的正面決戰能力,橫豎陸謙是丁點不怯的。

別看他只在麟州集結了萬余步騎,內裏的馬軍更是只有五六千,但有心算無心,就靠著那五六千馬軍,橫掃了左廂神勇軍司也不在話下。

且彼處還是西夏的冶鐵處之一。

那《範文正公政府奏議》中的一段話:“西賊大將剛浪淩兵馬最為強勁,在夏州東彌陀洞居止,又次東七十裏有鐵冶務,即是賊界出鐵制兵器之處。”這就表明了一條重要信息,就是左廂軍司在統萬城東邊一叫做彌陀洞的地方,在其附近有西夏冶鐵造具的場所。

梁山軍三路齊發,規模有多麽浩大,那麟州處的花榮、郝思文部,便就有多麽的偃旗息鼓。

實是要遮掩行蹤,務必叫黨項賊的目光看向他處。

折彥質人不在彼處,折可大引著折家一幹後輩兒郎卻在軍中。自從知曉梁山軍欲穿行西夏而破入關中的消息後,這人先是一驚,繼而便就主動請纓。

折家與黨項人仇深似海,現在看到梁山軍竟還沒拿下關中就,便就要打臉興慶府,肆無忌憚,折可大是高興壞了。這說明梁山軍根本不屌西夏,兩邊不可能和平共處的。那心中本來還有的一點小芥蒂是全不見了!

如是,甚是高興的便來與花榮軍做起了向導。

折家人世代居於府州,百年裏與黨項人有著血海深仇,但要論對黨項地理的熟知,恐怕折可大這一輩人物裏,隨便挑選出一個,都不會弱於大小種,弱於劉法這些與西夏連連鏖戰的西軍大將。

……

在一個落雨的天氣裏,一支騎兵沖出了麟州城,進入了城西的兔毛川中。

後者的名字很叫人感覺著祥和,可事實上這裏卻沁透著鮮血。當年還是西夏立國之初,兩軍曾經多次在這兒血戰。

慶歷二年(1042)某月,鈴轄管勾麟府軍馬事張亢與知州折繼閔,領兵3000護餉到麟州。西夏主李元昊率兵數萬來襲,雙方在柏子寨遭遇。張亢與折繼閔命部下把箭綁在身上,箭頭向外沖出重圍。至一險峻處,留數百人伏於道旁。待夏軍進入伏擊圈,前隊反兵接戰,伏兵奮起斬殺,斬首五百余級。西夏軍大亂,墜崖而死者不計其數,余皆潰退。宋軍獲戰馬500余匹,武器上千。

同年三月,西夏軍數次經兔毛川襲擊興建中的建寧寨。張亢調集近兩萬兵力,命驍將張岜率精兵數千,持強弩伏於兔毛川;自領萬余新兵誘敵。因西夏率素來輕視河東軍,便打出東軍旗號迷惑對方。西夏軍果然直奔“河東軍”而來,雙方展開激戰。一會兒,張岜率伏兵殺出,打亂西夏軍陣腳,宋軍揮師掩殺,追斬2000余級。

但隨著橫山戰場,宋夏兩軍投入的兵力和精力愈發之多,這麟州就空閑了來。兔毛川處更是數十年不聞刀兵聲,雖然沒有黨項人敢在此處牧羊放馬,也沒有漢民敢在這兒耕種。

這卻也更便易於遮掩花榮軍的行跡。

人配雙馬,五千選鋒鐵騎配合著千多河東本地騎兵,帶上最大量的幹糧清水,義無反顧的就一頭紮進了兔毛川中。出了這兒就是一片荒地,需要向西奔出百十裏,才是明堂川。

所謂的明堂川就是後世的榆溪河,位於地斤澤(毛烏素沙漠)與黃土高原接壤地帶。這兒在後世可是有名的塞上江南,魚米之鄉。

是以,那就必然會遇到黨項人的遊牧部族。

而這裏距離左廂神勇軍司可還有著數百裏之遙呢。

許是長久的安穩生活早就叫左廂神勇軍司所屬的黨項牧民喪失了警惕,花榮派去的遊騎從發現牛羊糞便,到順著糞便尋到那支黨項部族,進行了相當周詳的偵查,再奔回大軍稟報。整個過程順利的叫人難以置信。他們愣是還沒撞到一個黨項警哨。

連日的辛苦似乎有了好的結果。全軍自上而下,心裏都是難以形容的激烈和激昂。

畢竟這是在打西夏。那感覺與打宋軍是不一樣的。就像當初打遼軍,梁山軍那叫一士飽馬騰,軍心如火。

現下,也是一樣。

後世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被榮耀洗腦的戰士,無懼一切困難險阻。”

現下可不是一樣?

“副都督,還有二十裏。”折可大激動的說。

此時約在二更附近,殘月未上,繁星滿空,夜色昏暗,曠野天低。

嶽飛、欒君實帶領手下兩個營走在最前,口銜枚,馬裹蹄。二人各提著長槍,雙目閃爍精亮。

現在,一切的雜念都從二人的腦海中退去,只有兩雙鷹眼一樣的明目死死地盯著前方,萬分留神地注意著前方黑暗裏的每一絲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