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梁山砲(第2/3頁)

只是叫來劉錫持他手令去調了兩營兵馬給劉光世。

劉仲武還不想真的擔上個欺負小孩子的名頭。他本來也就準備了兩營兵給那頂著巡城使頭銜的劉光世調遣,可是,關勝卻不一樣了。

這劉光世提起關勝,那是在討人情,劉仲武就給他還回去。

他那幼子對關勝甚是推崇,但早前劉仲武考慮到軍中童貫的看法,並沒招攬來為自己所用。

現在童貫已經遠在大名府,這裏是他當家做主,劉仲武就借著整編軍伍的借口,將關勝調到自家身邊。雖然這人‘黴星高照’的名頭的確叫他有些礙眼,可不能否認,關勝那一副媲美祖宗的樣貌太合武人胃口了。而且武藝絕倫,還通曉兵書,妥妥的兵家將種。

他可以撥給劉光世兩營兵,叫劉光世說一得二,如此這關勝就也徹底納入他劉仲武麾下了。

這時,一名身著戎裝的武官疾步奔入堂中,抱拳一禮,大聲道:“報!又有梁山賊兵從黃河水路而來,觀其船上所載,為頗多石砲。”

濮州官軍最大的危機來臨了。梁山軍為什麽不攻打濮州,這就是在等待梁山砲呢。

早前陸謙將手中的梁山砲分別安置在梁山泊大寨與東平府,還有青州的益都。卻是在為決戰不利做準備。

大軍如果同童貫的廝殺不利,陸謙就會引著兵馬先返回梁山泊,留下偏師在這兒死守,而後主力乘船順著濟水東撤,節節抵抗。他倒要看看西軍的軍紀如何。

依照老趙家剿殺義軍的傳統,殺良冒功,縱兵擄掠,騷擾地方,反將赤子迫逼從賊,是家常便飯,東平府、淄州、青州被童貫大軍這麽一攪合,保不準梁山軍的實力還會有增無減呢。

他的決斷便就像當年解放戰爭時候太祖的策略,存人失地,人地皆存。打‘持久戰’,總有將宋軍擊退的那一天。

所以,梁山泊的石砲都在梁山大寨與東平府城、青州益都城中呢。便是濟州城都不見一具的。

而為了把石砲從梁山泊裏運出來,先要將它們拆卸,而後走水路運到東阿縣,再轉陸路運北上黃河岸邊,走黃河水路轉運到濮州來。雖比走陸路從清河縣運到濮州城下要來的便利,可也要頗多周轉。

劉仲武臉色一變。梁山泊的石砲厲害他早有耳聞,只是先前不曾見過,心中雖然擔憂,卻也懷著一絲兒僥幸。現在看來,這絲兒僥幸也是沒了的。

人家前些日子裏按兵不動,坐視他們整頓潰兵,卻也是在利用這般多時日來運輸石砲的啊。

劉仲武揮手示意那軍官退下。自己臉上露出了真正的愁容。他為什麽在戰走之間難下決定?那原因就在於此。

梁山砲威名赫赫,劉光世、劉锜都是受害者,自然向他稟明,如此濮州城能抵擋的下嗎?

亦或是學梁山賊守濟州的那一遭,那木樓他也趕制出了不少,但誰也不敢保證它就真的有效。若是木樓不曾,濮州城被梁山賊給攻陷了……

劉仲武絕對不願意看到一幹人盡數殉國的那一幕的。這是他想走的一面。

可是他這一走,西軍數輩人浴血積攢下的名聲就再也無法挽回了。除非下一次西軍再來,能一戰盡滅梁山賊,不然這個恥辱就真的被釘在西軍身上了。

而且他這一走,突圍中死了就不說,若是能活著逃出生天,等候他的還有朝廷的法度。現在童貫自身難保,可不能再次為他揭下鍋來。他可不見得再有當年的好運氣。

劉仲武想的很久,最後實在叫他恐懼趙佶的刀子。

當年高永年之死,就叫他上了當今官家的黑名單。那時候青唐羌人首領溪賒羅撒合西夏四監軍之眾,逼宣威城城,高永年出兵救援。結果才出行三十裏,高永年就被帳下羌人親兵反噬,後者本是高永年當初收納的熟羌,高永年對他們信任有加,卻不料這個時候反叛。以至於一代名將束手就擒,後為青羌王子多羅巴所殺。

劉仲武作為副將隨高永年出兵救援宣威城,在高永年被殺後,他作為軍中副將,不但沒有穩住軍心繼續完成救援任務,反倒一路奔逃回西寧,坐看宣威城被圍。兩月後才由其他將領帶兵化解。此事傳到趙佶耳中,那是勃然大怒,當下點出高永年軍中十八軍將的姓名,劉仲武就是第一,要派人前去擒拿,悉數問罪。

按罪責,那劉仲武本來至少會被判流放,但因為他很知趣的重金賄賂了童貫,所以不但沒有流放,反而坐上了前上司高永年的位置。這可以說是劉仲武生平第一大驚險事,也是他人生的一大轉折點。

如此過去十余年了,他還記憶的清清楚楚。而也正是因此,他才更不願意被朝廷問罪。

但是,楊可世、楊可勝、王稟、王贍、王淵和姚古,還有他劉仲武與劉錫,外加劉光世,這些人一遭死了,西軍的中堅力量可以說就要折掉一半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