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三章 是她,是她,就是她!(第2/3頁)

事實上這是南京周圍,這些近畿皇莊內部絕大多人的一致想法,甚至內部更激進想著推信國公黃袍加身的都有的是。

尤其是年輕一代。

甚至一些小型秘密組織都出現。

說到底大明朝這個名字也就在士紳中還有舍不得,而且主要也是被楊慶對比出來的,至於普通老百姓間早就只剩下個純粹的招牌了,唯一的敬意也就只有擡頭可見的孝陵。

這還是楊慶的宣傳功勞。

若不是他天天宣傳洪武的驅逐韃虜之功,老百姓連對孝陵的敬意也早就蕩然無存了。

但對龍興天子……

若不是這場迎駕風波,誰還記得有個皇帝在關中吃沙子啊!

可現在……

莊頭暗自嘆了口氣。

“這種新油菜如何?”

楊慶看著身旁的油菜花海突然問道。

“回信公,這個比以前的產量更大出油更多,小的這裏今年產的已經不榨油,都跟其他地方定好,他們用油來換種子。”

莊頭趕緊說道。

這是新的甘藍型油菜。

現在江浙絕大多數地方都已經實現一年兩熟,而其中一熟絕大多數仍舊是油菜,開春種稻苗,收獲油菜插秧,秋收前油菜育苗,收獲後油菜移苗到第二年再一輪,還有不種油菜的就是冬小麥了。楊慶追求的就是盡量增加冬小麥的比例,以此增加糧食的產量,那麽勢必減少油料作物的種植面積,引種油棕已經開始,但這個很難短時間見效,那麽就必須在油菜增產上下功夫。

從歐洲引種甘藍型油菜就是最主要手段。

現代江浙都是這個。

不過這終究不是最根本的解決辦法。

最根本的辦法還是得開拓殖民地然後到殖民地種油菜,就地榨油再運回來,歐洲人後來的棕櫚油全靠東南亞殖民地供應,目前江浙的油料作物面積居高不下是因為城市化。像南京這樣人口已經超過兩百萬的超大型城市,每天需要的油也是很多的,這些都需要周圍的農田提供,甚至就連湖廣的菜籽油都能賣到這裏。

其實不只是油料。

整個江南都在因為城市化和海外貿易,而面臨經濟作物擠占糧食作物面積的問題。

棉,桑,茶哪一樣都不少。

但桑,茶是不能動的,大明海外貿易的核心,好在前者可以用桑基魚塘來部分解決,後者則是以山嶺薄地為主,而棉花就只能以進口解決。現在楊慶每年通過兩個東印度公司大量進口印度棉花,反正英國人與荷蘭人也樂意,否則他們在和大明的貿易上極其弱勢,這樣至少可以解決一部分逆差。油料就不好辦了,畢竟從印度進口菜籽油的話,光在那些鄉村收購就得花很長時間,再運到這裏也都快沒法吃了,那又不是棉花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

這樣的話……

去朝鮮種油菜似乎是個不錯的主意。

反正現在朝鮮十室九空。

之前的倭國入侵,讓朝鮮人口從巔峰的四百萬,一下子暴跌到了一百萬,然後緩慢爬到一百五六十萬……

當然,他們這個數字不準。

這只是他們自己的統計,是不是也像大明戶部一樣一代代抄這個不知道,但這個數字乘以二差不多,因為李朝廢除奴婢後的統計,就是讓人口暴漲一倍。一九零六年廢除前不到六百萬,廢除後瞬間一千三百萬,但即便目前乘以二,在經過了持續五年戰爭後,剩下的也不會超過兩百萬了。

而他們那裏本來就是油菜產區。

實際上這東西幾乎就沒有什麽產區限制,跟地瓜一樣頑強。

那麽正好可以去種油菜。

打著援助李家的幌子,讓大明商人到朝鮮去,然後利用那些荒地使用閹倭奴種植油菜,打出的油料就近運到江南銷售,正好可以試驗倭奴。而且可以增加對朝鮮的人口滲透,同樣也是繁榮朝鮮經濟,如果這種方式試驗好了,以後還可以向未來東北的光復區推廣,黑土地那也同樣是油菜的主產區。

至於倭奴吃什麽?

那個好辦啦!

雖然發酵菜籽餅喂他們有點過於喪心病狂,但田間地頭多栽點地瓜也就解決了,這樣就可以很好地利用東北的土地了。否則他還很難恢復向東北移民,畢竟原本歷史上闖關東是被逼得沒辦法,但這個時代短期內很難有闖關東的推動力。如果打著支援朝鮮經濟建設的旗號,先鼓動商人跑去搞油菜種植園,然後對他們進行政府補貼,讓他們以廉價的補貼油料沖擊南方的不補貼油料。

後者的種植面積自然會減少。

同樣這種種植業的利潤又會推動商人擴大種植面積,只要補貼區擴大到東北,他們自然會向那裏擴展。

朱元璋的鹽業制度,其實就是同樣的性質,只不過他是以鹽引的利潤為補貼,推動鹽商在邊疆種植無利潤的土地就近供應軍隊。這種制度如果堅持下去,也就不會有後來大明的那一堆爛事了,但可惜後人有意無意的給他玩壞了。現在楊慶想讓人去東北忍受寒冷,那麽同樣必須得補貼,只不過他比朱元璋有錢,他不需要那麽扣扣索索,可以玩得更粗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