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一章 鐵血鋤奸團(第2/2頁)

“忠勇侯真是妙計百出啊!”

黎玉田贊嘆道。

他倆此時正在信陽城外遼東移民聚居的一處村落,面對著一排十幾座堪稱壯觀的火炕。

初春的料峭寒意裏,一大群外地觀摩學習的老農,圍觀著幾個正在忙碌的同樣老農,後者正小心地用一個堪稱高科技的初級版溫度表測量火炕上方泥土的溫度,同時添減爐膛內的柴火。而在那些泥土中已經有一個個小小的嫩芽冒出,還有人在小心地往上面淋水,陽光中新綠的嫩芽帶著水珠煞是喜人……

地瓜炕。

楊慶這時候又沒大棚膜保溫,他不拿地瓜炕如何在這個時代的淮河流域育秧?

明朝不是沒推廣過地瓜。

徐光啟就幹過。

這個人的確很值得尊敬。

他就曾經試圖在北方推廣地瓜。

但問題是育秧和冬儲兩項技術沒有解決,這個東西是無法在北方推廣的,冬儲的關鍵是地瓜窖,這個簡單點家家戶戶扔炕洞裏就行,炕洞裏多放沙子,把它們埋沙子裏面只要別長時間不燒火一般沒事。

實在不行還可以建專用的。

但這個育秧那就沒那麽簡單了。

這東西的確不在乎北方氣候,哪怕東北一樣生長,但它的育秧對溫度要求卻是很嚴格的,尤其是楊慶必須把它搶在冬小麥收割前完成,然後收割完冬小麥就栽這個,那麽也必須得在開春還沒真正轉暖前就開始育秧。

只有這樣才能趕上時間。

這東西沒什麽高技術含量,溫度表純屬楊慶為保險起見,實際上有經驗的根本不用,歐洲的溫度表是最早伽利略造的,而完善成水銀溫度計也是差不多這時候。

說地瓜炕只是形容詞。

實際上就是壘一個這樣底下燒火加溫的東西,上面鋪最好的腐殖土再把挑選出來的最好地瓜排上,再覆蓋松散的腐殖土,不時灑水保濕,但下大雨還得蓋著防止水太多。然後底下燒火維持地溫三十度多點,但絕對不能超過四十度,剩下就是它自己在裏面發芽。只要撐過最初這段寒冷期等氣候轉暖就好辦了,那時候不用燒火也一樣,一個地瓜能發一堆芽,一個芽就是一株地瓜,一株地瓜又能結一堆地瓜……

這是一個很大優勢。

實際上一個地瓜能換來幾十上百倍的收益,甚至等不及吃地瓜,直接去采莖葉都能吃,吃不上飯的時候農村甚至都快把它的莖葉當主食了,反正能維持著餓不死人。

但也不能由著它發芽,必須剪去一些保證其他的生長,到栽的時候拿剪刀剪下來插在起的壟上,澆水施肥剩下它自己生長。

這東西只要生長起來,那基本上就跟小強一樣頑強了,什麽旱地薄地哪怕遍布亂石的山溝都阻擋不了它。

它只是發芽時候脆弱。

但這個脆弱不是它的原因,而是人們強行把它從亞熱帶甚至熱帶栽到溫帶的原因,真正的地瓜在自己老家哪需要面對十幾度氣溫?人家都是自己打種子的,哪還需要育種,但在北方就只能這樣,它可以在成長過程中不在乎北方氣候,但在發芽時候還是必須尊重它的天性,否則它會以休眠來罷工。

另外在它生長過程中,還必須不時給它翻秧。

否則它那頑強生命力也會造成麻煩,因為它的秧子會自己在壟外紮根並結地瓜,最終導致營養流失壟內地瓜反而長不大,必須不時給它從一邊翻到另一邊,這樣避免它在壟外自己紮根。

“沒想到我楊慶,居然也要靠地瓜盛世了!”

楊慶不無憂傷地說。

地瓜盛世就地瓜盛世吧!攤上這麽一個時代,除了地瓜盛世也沒別的可選擇,咱大清殺了一半人,結果也一樣得靠這個,如今他在不殺一半人的情況下也沒別的選擇。至少有了這東西,淮河以北的糧食供應就能最大限度保證了,雖然他把黃河沿岸作為戰場,但像徐州,亳州,許州這條線以南還是可以保證安全。這一帶的土地也不能浪費了,以後把那些山民忽悠出來,讓他們在這一帶種地瓜和玉米磨磨他們的野性也挺不錯。

“侯爺,南京轉來贛州急報,贛州爆發民變!”

史德威匆忙走來說道。

“民變?這是什麽情況?”

楊慶愕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