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萬櫓千帆(第3/3頁)

石勒不禁贊嘆道:“此子為何名叫文鴦?果然是因為傾慕故晉名將,才取此名的麽?在我看來,其勇當不在文次騫之下啊!”

於是重整兵馬,再圍厭次。邵續仗著徐州送來的物資,苦苦支撐,前後一個多月,石勒最終無奈而退。可是這一仗是在秋收前後打的,羯軍趁機把厭次周邊的作物搶割一空,給邵續造成了沉重的打擊。邵嗣祖無奈之下,只好厚著臉皮,再向徐州求取援助。

……

在厭次拒敵的幾乎同時,數千裏之外的關中,裴該開始了第一次“科舉考試”。

當然啦,這年月尚無“科舉”之名,裴該也不打算“發明”——若定其名,便實其事,仿佛向天下人宣告,這將是此後的正式制度,而非臨時舉措,難免會遭受強大的阻力。他只是含糊地表示,為了甄別薦舉,並使人盡其才,公車所送長安的士人都須先“試”而已。

考試,包括面試和筆試,這倒不算什麽新鮮事物,兩漢薦舉制大行的時候,州郡所舉者也都是要經過考試的,只不過不成制度,也無規章,主官或皇帝想怎麽考就怎麽考罷了。

裴該搬用後世科舉制的套路,規定要分類出題,分科筆試,卓異者再由大司馬親自面試。題目共三組,一為經,二為制,三為策。

“經試”就是考經書。這年月還沒有“四書”,但是已有“五經”(本為“六經”,然《樂經》已佚),一般士人起碼得通曉一經,才有出仕的資格——舊制便是如此。於是命裴嶷等翻檢經書,擬定五題,基本上都是先填空,再解說,考你對經書是不是會背,是不是真懂。

“制試”就是公文寫作。官吏日常要跟各類公文打交道,你若是連最基礎的格式都不明白,行文也不流暢,那還是繼續回家讀死書算了,無論我幕中之任,還是朝廷職司,你肯定都肩負不起來。

“策試”自然是寫論文了,要看你對於政務是不是有獨到的見解,是只會因循呢,還是能夠開創出獨特的局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