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九章 庶卒君子金鼓交(十)(第2/3頁)

如今天下魏武卒尚未真正名動,商丘一戰墨家義師成名但是人數太少,君子軍在許多人眼中依舊是天下第一步卒。

此時各國變法之前,這三支軍隊算是唯三的以步兵為絕對主力的軍隊,三支隊伍的組成方式也各不相同。

魏武卒是半募兵制,配合魏國的私田制改革的一種兵制。

墨家在沛縣的義師,是一支看上去是義務兵制的有組織有靈魂的步兵。

而越國的君子軍,則算是春秋分封建制時代的最後輝煌。

君子軍,其實就是越王的“夥友步兵”,因為君子軍的組成是“父兄昆弟及國子姓”,都是貴族子弟,很多人都是和越王從小一起長大的親戚。

越國有家庭小奴隸制,越王分封土地給貴族,再分封土地給那些君子軍的成員,同時在土地上配備一些奴隸,以及一部分非國人的農奴,保證每個君子軍的成員都有足夠的時間操練以成為職業武士。

這個中原的“士”階層有點像,但中原各國車戰為主,所以“士”原本是車士,也要保證“祿足以代其耕”,唯獨就是越國起家的地方多河而車兵不能夠如在中原那樣發揮。

這些祿也是源於最小分封的變種農奴制——只有土地沒有勞力綁定的政策,那麽貴族就不可能成為貴族,人是有腿的會逃亡的。貴族存在的基礎,是無償的勞役剝削,而土地只是表象,本質是土地和人身綁定的制度。

越國的生產力低下,於是在中原各國“禮崩樂壞”的時代,越國的君子軍反而成為了最符合“禮”的一支軍隊,也是春秋時代的最後輝煌。

如果說君子軍是春秋的殘余,那麽魏武卒就是戰國兵制的曙光,而沛縣義師則更像是兩漢時代的“良家子”軍隊。

君子軍是越王的禁衛,也是越國的精銳,更是越王可以放心離開瑯琊親征的根基。

至少此時,在越王看來君子軍就是天下第一步卒,也是他圍城逼墨者野戰一舉擊破墨家義師的信心所在。

除了六千人的義師,越王翳還動員的三萬人的“教士”,其實也就是受過一定訓練的征召農兵。

外加三千人的弓手,一百二十輛戰車,以及數萬人的後勤部隊,在保證瑯琊不會被齊國突襲的前提下動用了幾乎所能動用的全部力量。

這一百二十輛戰車,看上去數量有些少,但實際上並不少,也已經是越國的車兵精華了。

如衛號稱千乘之國,這千乘的千,是戰車和輜重車、乘車合並在一起的說法。魯國立國之初是七百乘之國,乃天下諸侯第一大國,實則按照分封建制的土地劃分,只有一百五十輛戰車,剩下的四分之三都是輔車輜重車和乘車。

這四萬三千余的野戰部隊,就是千裏之大的越國的國君所能掌控的最大軍力了。

這一次沂水會盟,就是要讓泗水流域的小國知道,越國依舊強大,依舊可以控制泗水,依舊可以做泗水淮河下遊的“小霸主”。

原本是順利的。

可是很快就變得不順利。

三月末傳來消息,墨家認為越王乃是好戰之君,出面告知泗水流域的小國不要參與會盟。

隨後攻破了倪城,倪子只要半途返回,說要“問於眾”。結盟會盟開戰立儲君要問於眾,這是天下認可的規矩,越王也不好說什麽。

可短短十余天後,又傳來消息,墨家義師離開倪城不知去向。

接著,五日之內以之字形坑道接近後火藥炸開城墻,攻破了費國武城,泗水流域的小國諸侯大驚失色。

那武城乃是春秋時候的舊城,當年提出“三不朽”之說的叔孫豹修建過,這座城邑很有名氣。

曾參的出生地在此。讓孔夫子感慨“以貌取人,吾失之羽”的贍台滅明也是出生於此,後來費國僭越立國,將這座城從魯國分去。

倪國小國,倪城小城,攻破不足為懼。

可武城乃是魯、費邊境的大城,也是萬戶之邑,而且從春秋時候就開始修建,季孫氏自立後也多加修繕……可就是這樣一座萬戶之邑,卻被五日攻破,這實在太過駭人。

越國有廢立小國國君的前科,可饒是這樣,距離沛縣最近的薛國國君還是稱病,說自己不能前往,派人來到沂水希望越王恕罪。

被廢立過一次的鄒國國君戰戰兢兢,擔心墨家義師攻破了武城後會轉而撲向鄒城……固然越人能廢立,可墨家要是真攻下了鄒城,城中的那些兄弟叔伯卻也是有繼承權的宮室成員啊!

費國則號稱糧食多囤積在武城,不能提供足夠的軍糧,而且擔心義師南下,所以也不能出兵,只能先回去修繕蘭陵等大邑,不敢輕動。

再小的那些小國……原本就是湊數的,離得又遠,口頭支持卻也沒用。

原本想要弄得稍微有些場面,會盟之後,展示一下軍力,讓小國恐慌後再擊破墨家義師攻破滕城,從而二十年內讓這些小國無敢有二心,那曾想卻被弄成這般模樣,成了一個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