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七章 大興土木(第2/3頁)

……

從李衍對燕雲地區官員的任命上,就不難看出,李衍對燕雲地區的重視程度,可以說,李衍是用一群宰執人員去治理燕雲地區。

世人也因此看出來了,燕京取代東京成為新的國都已經不可改變。

的確不可改變。

很快,李衍就又下了一個命令——在全國範圍內高薪招募匠人,去燕雲地區修建皇宮、修建長城、修建城防、修建官員的宅邸。

隨著李衍的這個命令一下。

隸屬於工部的十幾萬匠人和他們的家眷最先北上。

緊接著,當初李衍從中南半島掠奪來的二十萬匠人和他們的家眷也從全國各地開始聚集,然後紛紛北上。

與此同時,戶部以高薪聘請民間的匠人北上——這裏不僅僅有大中各個地區的匠人,甚至是有印度地區、阿拉伯地區、西方國家的匠人應召,簡單點說,只要是大中能觸及到的地區,皆有匠人應召。

最後,戶部硬是給李衍招募了四十多萬匠人。

為甚麽會有這麽多匠人應召?

無它,待遇實在是太好了。

包吃住,報銷往返路費,三到十倍的工資(按名聲和手藝給),允許他們帶家眷,家眷也供吃供住,也報銷往返路費。

而且,戶部的人還上門去請那些著名的匠人。

這麽說吧,沒被戶部的人找上的匠人,都算不上是一流的匠人。

除了匠人以外,戶部又以三倍的工資招募了五百萬民夫——這民夫亦是包吃住,報銷往返路費,允許他們帶家眷,他們的家眷也供吃供住,也報銷往返路費。

七八十匠人、五百萬民夫!

李衍這是準備建多大的皇宮?

動用了這麽多人,李衍想建的皇宮自然不會小,不,準確的說,李衍想建一個規模浩大空前的皇宮!

其實——

李衍之所以要遷都,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現在住的這個皇宮,也就是北宋皇宮,實在是太小了,根本住不下他這一大家子。

宋代皇室所居住的宮城,可能是歷代統一王朝中格局最小的,既不如漢唐長安宮城之恢宏,也不及明清北京皇城之寬闊,甚至站在汴梁的酒樓“豐樂樓”上,就可以俯視宮禁,所以後來官府幹脆禁止市民在豐樂樓的頂層眺望,以免他們“下視禁中”。

汴梁是從唐代的州城發展起來的,宮城的前身只是節度使的治所,自然不可跟長安、洛陽這樣的故都相比。

宋立國之後,宋太祖曾按洛陽宮殿的模樣,擴建了汴梁皇城的東北隅,“建隆三年,廣皇城東北隅,命有司畫洛陽宮殿,按圖修之,皇居始壯麗矣”。

雖然號稱“壯麗”,其實北宋的皇宮,其周長也不過才五裏——明代北京城的皇城周長為十八裏,對比一下,就知道,北宋的皇宮有多小了。

宋朝的皇帝不想將皇城擴展得更加闊氣、大氣一些嗎?

档案是肯定的——當然想。

但如果這麽做,首先必須面臨一個問題:拆遷。

汴梁城跟宋代之前的城市有點不一樣,以前的城市是權力規劃出來的,顯得工整而呆板,而汴梁則是自發“生長”出來的,顯得雜亂無章,而又生機勃勃。

這就導致,汴梁宮城之外,都是密密匝匝的民房、商鋪。

因此,不論從哪個方向擴展宮城,都勢必要拆掉一大批民居、商店。

宋朝的皇帝不是沒有想過要擴建皇城,讓自己住得更舒坦點。

宋朝的第二任君主趙匡義,就曾下了決心欲廣宮城,甚至下了詔書,提出了建設規劃,讓殿前都指揮使劉延翰等人測繪圖紙。

不久,圖紙便畫了出來,趙匡義一看,按照那圖紙所建,要拆遷的民居實在是太多了,便讓官員去找拆遷征地範圍內的居民征詢意見。

而那些居民,根本不願意搬走。

退一步說,就算那些居民願意遷走,朝廷也要付出不菲的代價。

要知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那時的汴梁城可以說是寸土寸金,更何部是皇城邊上的黃金地帶。

而趙匡義又沒有搞強拆的魄力。

最終只好作罷。

到了最愛大興土木、最愛享受的趙佶上台,也想擴建皇宮。

可到了趙佶這一時期,汴梁的房價就更貴了,以至於趙佶更動不起了。

萬般無奈之下,趙佶只能擴建相對獨立的延福宮。

可即便是這樣,北宋的皇宮,也是小得可憐。

如今,李衍有封號的妃嬪就有兩千多,沒有名號的宮女已經一萬多了,再加上四百多子女以及他們未來的妃嬪、使應,這小小的宋皇宮哪裏夠他住?

而一旦李衍要擴建這宋皇宮,勢必也要面臨有宋一朝的所有皇帝所面臨的問題。

宋代宮城之所以格局不夠開闊,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宋朝的君主,不管是明君還是昏君,都對拆遷民居的事情頗為顧忌,不敢放開手腳大拆大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