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三章 國號年號(第2/3頁)

用自己的名字當國號,讓李衍有些意動。

可就在這時,李光卻出列道:“自古以來,從未有過用君主的尊名當國號的,此舉怕是不妥。”

徐秉哲反駁道:“凡事都有先例,陛下乃千古一帝,冠蓋宇內,有陛下,才有新朝,無陛下,就無新朝,用陛下之尊名當國號,有何不妥?”

唐恪道:“陛下之功德,無需以國號之形式宣揚,史書定會給陛下一個公斷,何需我等畫蛇添足?”

接下來,就該不該用李衍的名字當國號,新加入的原宋臣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而原水泊梁山的官員則全都看著不插嘴。

李衍一步步走到如今,靠得可不僅僅是後世的知識和自己天下無敵的武力,還有他在無形當中練就的一雙慧眼——現如今的李衍,可以說是,明察秋毫,對人心的把握相當透徹,有時候,李衍清醒得自己都害怕自己,覺得自己是不是變成妖怪了,怎麽好像能看透人心?

就比如現在,李衍清楚的看到,支持用自己的名字當國號的大臣,全都是在溜須自己,而反對用自己的名字當國號的大臣,則大多是怕自己的聲望太大,沒有約束,進而會變成昏君。

自從有皇權以來,皇權和臣權就一直在鬥爭。

臣權太大,就會誕生權臣。

而皇權如果太大,則很容易釀成昏君。

好得王朝,皇權和臣權要達到一個完美的平衡。

那樣,國家才能安穩,才能有良好的發展。

從水泊梁山建立,李衍的威望就高到任何人都挑戰不了,可能,開國君主當中,唯一不擔心手下大將率兵造反的就只有李衍,因為,水泊梁山如今所擁有的地盤幾乎全都是李衍親自帶人打下來的,水泊梁山之所以快速良好的發展,也全都是李衍親自帶人創造的,毫不誇張的話,在水泊梁山,李衍甚至已經被神話了。

這種情況下,李衍若是不自控,還真就沒有人能約束李衍。

這也是唐恪、李光等人最擔心的。

所以,唐恪、李光等人才以此事試探一下李衍的態度。

而原水泊梁山一系的人則知道,李衍雖然說一不二,但李衍很“懶”,不喜歡把權,因此唐恪、李光他們爭得毫無意義,而且他們也知道,李衍是不屑於也沒必要用一個名號來增加自己的威望,所以才沒有摻和其中。

李衍雖然不喜歡唐恪、李光等人行事的方式,但理解他們的初衷,也覺得應該給唐恪、李光這類人一些信心,畢竟,現在是建國之初,他們君臣才開始接觸,需要好好磨合。

所以,李衍讓了一步,道:“大哉乾元,以‘元’為國號如何?”——李衍這也是想走蒙元的路,讓蒙元無路可走。

見李衍讓步了,唐恪、李光等人心下一松,暗道:“陛下果然有明君的氣度。”

不過——

唐恪、李光等人還未對李衍完全放心。

因此,李光又進一步試探,道:“‘元’為國號,本是極好的,只可惜,十年前勃海人高永昌叛遼起義,自稱大渤海皇帝,已經用‘元’當國號了,我朝再用‘元’當國號,是不是有拾人牙慧之嫌?”

李衍盯著李光看了一會,然後微笑道:“愛卿此言也有些道理,嗯……中者,不偏也,天下之大本,故君子務本,本立道生;庸者,不易也,萬物之根基,故君子固本,本固速成;和者,樂業也,天下之達道,故君子樂本,天健中節。如今我朝既為中國,那就用‘中’為國號好了。”

李衍取“中”為國號,除了紀念自己是中國人以外,還因為李衍想起一事:

朱元璋建明朝時,建國號意在“中”,可後來考慮到,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國號可以示其在明教中的正統地位,同時應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預言,才將國號改為“明”。

李衍沒有朱元璋的顧忌,所以,就以“中”為國號。

李衍又讓了一步,已經給足了唐恪、李光等人面子,再讓,可就不是李衍的性格了,所以,李衍也不再問,直接就將國號定下了。

唐恪、李光等人雖然沒有得到他們最想要的結果,可他們也知道,李衍這位馬上開國君主,是絕不可能像宋仁宗那樣對大臣言聽計從的,能連讓兩步,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所以,在趙鼎的帶領下,唐恪、李光等人趕緊同其他文武百官一同拜道:“願天佑我大中,願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為了敲打一下唐恪、李光等人,李衍也不跟臣子商量,直接就又道:“至於年號,就定為‘大統’吧。”

唐恪、李光等人不禁苦笑,心道:“這位爺,還真是睚眥必報……還好,這位爺並不固執聽不進去勸,只要注意一下方法,還是能溝通的。”

一聽李衍所起的年號,一眾文武,尤其是原水泊梁山一系的文武,哪還能不知道,李衍這是希望在大統年間能完成天下大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