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九章 禪位

……

雖然西路金軍被王稟和張孝純拖在太原城下,但金軍還有東路軍。

占領燕京之後不久,完顏宗望就率領大軍離開燕京城,然後一路向南挺進。

此時,宋國北方邊關如松亭關、韓城鎮、符家口、石門鎮、野狐關、古北口等,全部失守,把守這些關隘的官軍都已望風而潰——經州知州郁中正,已被金人囚禁;景州知州吳震,已從海上遁逃;薊州知州高公斡、昉曾評,已率牙隊之兵往南逃奔;檀州知州徐傑倅、黃文也相繼逃遁;順州知州林良肱、倅路擴,則逃進燕山;涿州知州葛逢,此前已先逃亡;易州知州黃烈,逃跑時墜城折斷左足,又不幸折斷右足而死。

也正是因為這些人的不抵抗,再加上郭藥師等降將、二臣的攢落,完顏宗望才下定決心繼續向南挺進,準備繼續擴大戰果。

造成這樣的結果,這些守臣有不可推卻的責任,但更大的責任還是在宋國那些掌權之人,也就是趙佶等人。

早在金軍準備南侵之際,中山府知府詹度就曾多次上奏報警,說金人有南下入侵的跡象,提醒朝廷早做準備。

可趙佶、童貫、蔡攸等人根本就沒有將詹度的報警當回事。

不僅詹度報過警,燕山府知府蔡靖也曾屢次密奏金人的動向,蔡靖甚至還曾使用銀牌馬緊急奏報朝廷,並通告各關口要隘,說金人擁大兵侵犯清化縣,劫掠居民,焚毀廬舍,破壞鹽場,各關口要枕戈戒備。

然而——

知樞密院蔡攸,在接到這些警報之後,以為這只是邊境上的局部沖突。

恰逢,此時趙佶正在東京城外南郊圜丘(天壇)舉行郊禮。

所謂的郊禮,就是天子祭拜天地的大禮,是皇帝身份的象征,是政權合法化的標志——冬至日祭天,是歷代統治者都很重視的活動,是一項國家大典。

宋朝的祭天禮儀主要表現為“三歲一親郊制”,即每三年一次,於十一月冬至日,在東京城南郊圜丘,由皇帝親自主持祭祀昊天。

這郊禮其實與西周天子每年親自舉行的祭天禮儀有所區別,也與後代有司攝事祭天不同。

“三歲一親郊制”,據說是始於秦始皇,但宋代以前似乎並沒有真正實施過。

宋朝的“三歲一親郊制”,是宋仁宗時形成定制的,此後一直流傳了下來。

不知為何,趙佶對舉行大禮格外重視——趙佶在位的這二十五年間,親自主持的大禮達十八次之多,包括南郊大禮與明堂大禮。

趙佶的好基友蔡攸,非常清楚趙佶對於大禮的重視,因此,蔡攸壓下了這些警報,怕壞了趙佶的興致——蔡攸認為,等郊禮事畢再處理這些事也不晚。

蔡攸不禁沒跟趙佶說這些事,就連宰相白時中和李邦彥對此也不知情。

蔡攸敢如此,也不是一點依仗都沒有——蔡攸以為,河東路有童貫親自坐鎮,必萬無一失;而燕山路有郭藥師把守,常勝軍必能與金人相抗衡。所以,不差這幾天。

後來接連五天,關報益急,白時中和李邦彥也已知情。

白時中和李邦彥擔心,一旦公開這些關報,將會引起人心大亂,遂與蔡攸共同隱匿不報。

這幾天裏,蔡攸、白時中和李邦彥每天都去都堂敘議,一直到天黑才散去。

只是,蔡攸三人所議的是何事,沒有人知道。

直到童貫從太原逃回來,金軍入侵一事才浮出水面。

而此時,金軍的西路軍已經在圍打太原城,東路軍更是已經開始南下了。

童貫回京的第二天,金使撒盧拇和高慶裔也來到東京。

撒盧拇和高慶裔直言,宋國要想平息這場入侵,必須割地稱臣。

這時,蔡攸、童貫等人才感覺到了情況的危急,於是將這些報告給了趙佶。

不過,蔡攸、童貫沒敢說郭藥師和常勝軍叛變,他們只說常勝軍被圍,金軍開始南下。

趙佶聞訊大震,讓蔡攸、童貫等人趕緊想辦法阻止這場浩劫,實在不行,就下旨任命郭藥師為永清軍節度使,封燕王,張令徽封郡王,將燕地割讓給郭藥師,讓郭藥師世代鎮守。

從趙佶的表現和應對上不難看出,趙佶怕了。

完顏宗望率東路金軍很快便跨過白溝河,一路之上,勢如破竹,眼看就要到達黃河。

倒不是說,東路金軍就一直沒有遇到過抵抗。

事實上,金軍在進攻河間、中山二府時都受挫了,遭到了宋軍的堅決抵抗——中山府的守將是詹度,河間府的守將是陳遘,他們率領全城軍民奮死抵抗,詹度更是用澆水成冰的方法將中山變成一座冰城,使金兵一次次無功而返。

後來,完顏宗望欺河間、中山二府兵少將寡無法出戰,也可以說完顏宗望膽大妄為,竟繞過了二府直奔東京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