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四章 奇襲燕京(第2/4頁)

而帶兵前去易州的馮宣慶(楊可世的親信部將),則甚麽功勞也沒撈到。

楊可世對此忿忿不平。

童貫知道劉光世和楊可世二人有矛盾,所以,他在寫給劉光世的檄書中特意強調,不管是誰,都不得以私害公。

楊可世和劉光世各自率軍出發,按照童貫的命令,他們兩軍要在孤山鎮匯合,然後一同北上。

可兩軍在孤山鎮匯合時,因為爭奪營地,士兵之間發生了打架事件。

士兵們互相指責,事態不斷擴大,楊可世與劉光世二人也互相斥責,最後導致西路軍在孤山鎮延宕了一整天。

童貫聞訊大怒,立即派行軍參謀宇文虛中連夜趕到孤山處理此事。

宇文虛中了解到,事情是由士兵沖突而引起的,並不是兩個將軍之間直接發生沖突,便極力勸和——宇文虛中兩邊都不敢得罪,他也得罪不起,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調解,也就是兩邊相勸。

後來,宇文虛中見劉光世和楊可世實在是無法共事,勸和無望,便讓劉光世和楊可世分營駐紮,並令他們各自向涿州進軍。

不久,宋軍在涿州會師。

甄五臣組織涿州軍民僧人道士數萬,出城夾道歡迎。

人們敲鑼打鼓,歡欣鼓舞,興高采烈,迎接慰勞王師。

劉延慶入城撫定官民,驗看庫藏,同時令楊可世與甄五臣換防,守衛涿州。

楊可世只有兩千人馬不夠守衛涿州的,於是向劉延慶請求增兵。

考慮到楊可世是童貫的心腹愛將不宜得罪,劉延慶任命楊惟中給楊可世擔任副手,並給楊可世增兵兩萬。

此時,劉延慶統帥的兵馬包括常勝軍和趙詡、張關羽的鄉勇軍在內,總共不少於五十萬。

每天從早到晚,涿州城外,鼓鼙之聲,震天動地,自古以來,出師之盛,未有甚於此者。

前軍將領鄭健雄率軍挺進到盧溝河南岸,幾支冷箭突然從北岸射了過來。

鄭健雄立即派人回涿州向劉延慶報告,說前軍已在盧溝河沿岸與敵交戰,但未知對岸虛實,請示是否渡河作戰?

盧溝河距離燕京僅有三十裏路,可是劉延慶並沒下令宋軍渡河,他擔心蕭幹在河對岸設伏。

劉延慶命令前軍停止前進,沿河修築工事,就地設防。

郭藥師建議劉延慶,率軍去將良鄉控制在手——良鄉是一座重鎮,在盧溝河南三十裏處,那裏是從西南方向進出燕京的必經之處,也是遼軍的一個重要防禦據點。

劉延慶采納了,並親自率領眾將和十萬精兵,離開涿州,北上良鄉。

良鄉距離涿州只有六十裏,且一馬平川,可就是這麽短的路程,劉延慶竟然率軍走了整整兩天——他要求日行三十裏就紮營結寨,埋鍋造飯,修築溝塹堡壘。

總之,劉延慶的思想原則就是,步步為營,穩紮穩打。

大軍來到良鄉後,劉延慶等人發現,良鄉已經變成了一座空城。

劉延慶對此感到迷惑不解,進而問郭藥師:“郭將軍,蕭幹棄城而去,這是何用意?莫非是在誘敵深入?”

郭藥師回答說:“這不足為奇,蕭幹手中的兵力不足,他撤出良鄉,應該是在收縮防線,我猜,他有可能是將兵力集中在盧溝河沿岸,想借河阻擊……依我看,我軍完全可直接過河,與他決戰,然後兵臨城下,一鼓作氣,拿下燕京。”

劉延慶搖搖頭,說:“蕭幹臨河布陣,很明顯是在誘我渡河,企圖半渡而擊,我不能上其當,還是穩當一點好。”

劉延慶率眾將領登上良鄉城墻。

這城墻很有特色,完全是用泥土堆積起來的,高兩丈,厚三丈。

劉延慶看到城外東北方向有一座小山,平地突兀而起,而那小山之上有一座高塔十分醒目。

劉延慶問:“那是一座什麽塔?”

郭藥師回答說:“那座小山叫燎石崗,崗上的那座塔,是一座空心佛塔,也可用作瞭望軍情,站在其上,能北望燕京,南眺涿鹿,周圍數十裏軍情,舉目在前。”

劉延慶指著那座佛塔說:“那是個軍事要地,應派軍守衛。”

站在他身旁的劉光世,回答說:“已經有所安排,請都統制放心。”

劉延慶隨後又率眾將馳馬來到盧溝河邊視察軍情。

此時,正是夕陽西下,盧溝河河面上金光燦爛,鱗波閃閃,而岸邊的一排垂柳,倒映於河水中宛如一幅水墨畫。

劉延慶用馬鞭指著河水說:“多好的景致,簡直是垂釣的絕佳之地。”

劉光世說:“是啊,盧溝垂釣,風光無限,只是不知道這河中有沒有魚?”

其他將領都沉默不語。

郭藥師心想:“作為都統制和副都統,不與眾將領謀劃怎樣作戰,卻在此大談什麽盧溝垂釣,實在是不該,再者,大戰在即,他們爺倆心中還能有如此閑情雅致,真是令人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