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八章 生米已煮成熟飯(第2/3頁)

王黼何等聰明,稍稍一品,便道:“不錯,朝廷若是能奪回燕京,人人受益,理應都出力,如果不想出力,那便出錢。”

王黼立即進宮跟趙佶請示。

趙佶聽罷,道:“這不就是募捐嗎?”

王黼說:“這與募捐有所不同,跟收稅倒是有些相似。再說,官家您收復燕京,還不是想為他們打造一個太平盛世,他們出些財力,不理所應當嗎?”

趙佶覺得王黼說得有理,可他還是有些拿不定主意,畢竟,有宋以來,沒跟窮苦百姓要過錢。

見趙佶遲疑,王黼怎麽會不知道趙佶所想,遂道:“事有輕重緩急,如果被李衍逃出雲地,那咱們大宋可就危險了。”

聽王黼這麽說,趙佶立即不再猶豫,道:“好,就依愛卿所湊!”

王黼趁機又道:“為保證專款專用,臣建議,在三省設置一個專門機構,就叫經撫房,全權處理收復燕京所需軍費問題,不用樞密院過問,由臣本人親自掌控,以保證北伐所需一切費用能及時到位。”

所謂三省,即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

作為中央政府機構,三省產生於不同的歷史時期,其組織形式和權力範圍,在發展過程中也各有演變。

尚書省產生於東漢,當時稱尚書台。

中書省和門下省則形成於三國時期。

到隋朝,三省才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構成中央政府最高權力機構。

三省在唐朝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與發展。

簡單來說,中書省是決策機構,長官叫中書令,門下省是審核機構,長官叫侍中,尚書省是執行機構,長官叫尚書令、左右仆射、左右丞等。

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六部長官皆稱為尚書。

三省六部制是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系統。

但北宋初期的政權體制與隋唐時又有些差別——三省名存而實亡。

在宋神宗元豐改制以前,北宋實行的是二府三司制。

二府即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分別掌管政務和軍事。

中書門下又叫政事堂、東府,長官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

樞密院又叫西府,長官稱樞密使,又稱樞相。

三司即戶部司、度支司、鹽鐵司,三司號稱計高官官稱三司使,又稱計相,主管全國財政。

這樣,政、軍、財三權獨立,互不統屬又相互制衡,他們都直接對皇帝負責。

如果說,三省六部制是從程序上對相權的削弱,那麽二府三司制則是從實體上對相權的消弱,其目的都是加強皇權。

到了元豐五年,宋神宗親自主持官制改革,撤銷中書門下,恢復唐初的三省制度,將朝廷政權體制變為三省一樞密院制。

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是首相,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是次相,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尚書右丞為副宰相。

三省既掌管政務又掌管財務,樞密院依然主管軍事。

政和年間,蔡京擔任太師,將尚書左右仆射改稱“太宰”和“少宰”,他自己則開創了總領三省的先例。

而現在,總領三省的便是王黼。

在得到趙佶的同意後,王黼馬上開展工作——他迅速向全國各路府州下達指令,要求他們限期完成免夫錢的征集,並派督查官員下去,對各路府州的工作進展情況進行嚴格考核,該考核與官員的政績和升遷直接掛鉤。

不久,六千二百萬貫錢,便陸續轉入到經撫房。

對於王黼獨專經撫房,兵部員外郎李熙靖提出過疑問,他對王黼說:“應奉之職,非宰相所當預。尚書、樞密皆有兵房,足以治疆事,經撫何為者哉?”

王黼聽後很不高興,李熙靖因此四年沒有得到過提拔。

蔡京對王黼成立經撫房也很不滿——蔡京雖然已經致仕,但他對朝廷大事還密切關注著,也可以說,盡管已經七十五歲了,可蔡京還期待著東山再起。

當蔡京聽說,為收復燕京,朝廷要面向全國按人頭征收免夫錢,他不禁為之垂淚。

王黼和蔡京都是因為善於理財而被喜歡花錢的趙佶選中擔任宰相的,但他們二人的理財理念和路數大相徑庭——蔡京主要是通過各種手段向富人和商人弄錢,花樣眾多而且手法巧妙。王黼則不分類別,面向社會全體成員收錢,手段簡單而粗暴。

這天,蔡京入宮對趙佶說:“老臣聽說,三省設置了一個經撫房,人人都要向它繳納免夫錢,這是真的嗎?這不是從百姓飯碗中撈取錢財嗎?此非正道,也有損於官家您的形象。官家聖仁,澤及四海,可當朝的某些大臣此舉,並非為官家您著想,也不是為咱們大宋的社稷著想啊。”

蔡京這就差指著趙佶的鼻子說:“王黼這是在坑你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