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3章 嚴明法紀(第3/4頁)

“這也太狠了吧,還不如在京城坐牢!”

“是啊,大理寺這個判決太重了,徐華直怎麽不上告啊,這明顯是失了公允……”

“你們快看,朱瑛友也被流放了,是海參崴,十年,這個也判的重了吧?”

“是啊,要是我,寧願在京城坐牢,哪怕做十年牢也比去塞外受苦寒的好……”

百姓們議論紛紛,這讓在不遠處馬車裏一直看著的徐允禎面色復雜,心裏很不是滋味。

達官貴人一直深受百姓們厭惡,定國公府大概是第一個得到同情的,只是他非常不需要。

相比之下,朱純臣就好了不少,兒子雖然去了海參崴,至少坐著馬車就能派人去看看,徐華直要在海上顛簸兩三個月,大海茫茫,生死難料。

大理寺監牢內,徐華直手裏拿著一片碗的碎片,眼睛看著,猶豫著要不要抹到脖子上。

他弄不懂,以往這樣的事情他做的多了,輕輕松松擺平,從來沒有發生這種事,他父親是堂堂國公,怎麽就讓他到了這個地步?這與讓他去死有什麽區別?

他怔怔的看著碎片,嘴角抽了抽,猶豫再三,還是沒敢劃向喉嚨。

大理寺這邊迅速做出判決,內閣對內部的行政處罰繼而開始了。

督政院被內閣嚴厲警告,勒令進行內部整肅,確保不再發生類似事件,同時靖王罰俸半年,主事級別罰俸三個月!

盡管刑部在這件事沒有什麽過錯,但還是被畢自嚴不點名的在內閣擴大會議上批評,沒有嚴格執行法度,耍了滑頭。

內閣現在權威日重,尤其是有督政院,大理寺做幫手,又有人事復核之權,已經壓的六部有些喘不過氣,畢自嚴在內閣擴大會議上的點名不點名,都讓各部門心頭沉重,越發的謹慎小心。

內閣這樣的機構,對普通百姓來說自然是太高太遠,探聽不到半點消息,可對於一些人來說,想要知道什麽,輕而易舉。

英國公張維賢,呂國公張之極,兩人便衣而行,在三裏河邊走著,目的地是皇家軍院。

張之極跟在張維賢身側,面帶疑惑的道:“父親,軍院每年固定名額是三百人,我此去雖然是副院長,可只負責實戰戰術課程,不知道皇上是何用意?”

張維賢背著手,神色放松,聲音有一絲清朗道:“咱們這位皇上,最看重的就是軍權,皇家軍院縱使低調,可皇家政院你看看,不說汪喬年驟登高位,宋應星備受重視,曹鼎蛟,魏學濂等人都是入了聖心,前途不可限量。比之而下,皇家軍院未來也不容小覷,需要重視……”

張維賢被去了兵權後,這些年一直躲在府邸裏,對著朝局冷眼旁觀,洞若觀火。

張之極就差了許多,這些年大部分時間領軍在外,聽著張維賢的話,思索著道:“那皇上究竟是何意,莫非還提防著我們張家?”

張維賢雙眼睜了睜,涉入福王之事一直令他深為後悔,沉默了一陣,搖頭道:“我們張家沒有什麽值得好提防的,你做你的事情就行。”

張之極默默點頭,道:“是。”

張維賢走在河邊,看著河裏厚厚的冰層,好一陣子才道:“定國公,成國公明日就會啟程,他們兩人一走,咱們父子就是最突兀的那兩個了。”

張之極跟在邊上,一股寒風吹來,遍身寒意。

從當今登基以來,大事小事不斷,從太祖建國之初冊封的勛貴公卿,幾年下來已經不剩多少,他們張家一門兩國公,算是沒有傷筋動骨,最是顯赫的一家。至於中山王之後的徐家,到今天,算是徹底沒落了。

張維賢走過橋頭,看著不遠處的院墻,停下腳步,慢悠悠道:“現在內閣越來越強勢,對法度,綱紀看的極重,收的是越來越緊,只怕明年朝野官吏,宗室,勛貴公卿等等,沒有一個會好過。”

張之極這次點頭,道:“是。‘新政’涉及到方方面面,過去都還是流於表面,現在內閣權威大增,必然會大力推行,到時候,肯定會很多人跳出來反對,各項法度必定隨之而動。”

張維賢看了他一眼,道:“進了軍院,這兩三年就不要隨意出來了。”

張之極立即道:“是。”

明年朝廷要推行各種“新政”,必然會引起巨大風波,不知多少人會被牽累其中,想要避開,皇家軍院確實是一個合適的地方。

乾清宮,暖閣。

朱栩吃過午飯,手邊的桌上是一疊厚厚奏本。這些都是內閣核準過的各項政令,一系列人事任命以及需要頒布的新政。

迅速翻過了一疊,朱栩推了下,道:“蓋印後給內閣送去,盡快頒布。”

“是。”劉時敏上前道。朱栩的各種大印都在乾清宮,尋常的蓋印需要曹化淳這個掌印太監點頭,重要的需要朱栩允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