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9章 變通之說(第2/2頁)

這倒是一個好道理,朱栩微笑道:“那當時的內閣扣押他的奏本,阻礙他的升遷,甚至屢加打壓,這是在打壓‘太祖之法’?這‘不明時政’又做何解?”

“不明時政”,分明就是要求官員要變通,適應新變化,不能拘泥於古法。

錢龍錫與剛才的參政都說不出話來,這本就是自相矛盾的事情,誰都知道,“祖法”早已經成不可更改的習慣。

他們兩人不說話,突然間有一個知府站起來,擡著手道:“皇上,臣以為,這是海瑞空有名望而無實績,過往之事又太過剛直,生亂而無為,是故不願啟用他。”

這句話看似有道理,實則完全背離了話題,朱栩講的是原因,這家夥說的是結果,完全牛馬不相及,甚至可以說是詭辯!

朱栩端著雞湯又喝了一口,身體舒暢了一點,慢悠悠的道:“那,拘泥古法已不可行,該當如何?”朱栩要說的,就是變通,他不止要給“新政”正名,還要借此沖擊儒家的頑固思想,確立“變通”的地位。

皇帝的話已經很赤,裸裸了,古法不可行,自然是要改變,用“今法”。

接下來,就是王安石的那三句話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這三句話一直以來都是儒家批評的重點,從司馬光等開始,一直到明朝,儒家都避談這三句話,因為不合儒家的精神,不合治國的理念,是極其“叛逆”的。

朱栩的話說到了這裏,剛才還能反駁幾句的眾人,都不說話了,這個時候說什麽,都是要負上“歷史責任”的。

“錢大人,你來說。”朱栩直接點名。

錢龍錫眉頭緊皺,古法不可取,自然要用今法,只是話容易說,還要考慮影響,尤其是皇帝明顯有著強烈意圖,他怎麽敢輕易開口?

“臣認為‘新政’正當其時。”錢龍錫道,這等於是變相的承認“變通”是對的。

朱栩不為難他,目光環顧大堂裏的人,沒有人敢與他目光相接,都低著頭,不敢說話。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樣的話,可以知道,但斷然不能說出口的!

朱栩環顧一圈,坐直身體,笑了聲,道:“海剛峰,就是一個拘泥古法的人,終其一生毫無所成,哪怕到了晚年還是嚷著要恢復太祖之法,絲毫沒有反省之意。張太嶽,師法太祖,卻很清楚的知道因地制宜,古法與現今的區別,根據實際情況處理政務,進行一些變通,雖然他的變革很有限,但也給我大明帶來了不少變化,福延至今。在政務,田畝制,吏治上,都給了朕很多借鑒,若是沒有他,朕不敢開啟‘新政’……”

錢龍錫很清楚,皇帝這是在對某些事情定性,也是在為“新政”進行辯護,掃除一些障礙,默然無聲。

若是普通人,讀書人,或者說大儒,這樣講都會被天下人找各種理由來狠懟,可眼前的是景正皇帝,誰敢?

不遠處的一個內監,悄無聲息的記錄著朱栩說過的每一個字。

朱栩說了很多,最後總結性的道:“當今之人,學古習聖,不能盲從,要認真分辨哪些是適合現今的,哪些已經不合時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我們讀書的要求,同樣也能延生到政務上,不能生搬硬套,照貓畫虎,要根據現實情況做事,認真分析其中的問題,尋找新的方法、辦法處理事情,不能一味的求問古人……”

朱栩不時會咳嗽一聲,臉上冒出虛汗來,渾身冰冷,感覺有些撐不住了,便收住話頭,道:“今天就說這麽多,回去之後,認真思考一番,都給朕寫一道奏本上來,朕會給你們登到報紙上,寫不好的現在就可以搬家,出門都記得帶著帽子……”

錢龍錫等人心裏翻湧,面色難受,還是不得不起身,擡手道:“遵旨。”

“嗯,都去吧。”朱栩擺了擺手道。

“臣告退。”一群人緩慢的退了出去。

曹化淳早就看出來了,連忙上前,低聲道:“皇上,回去吧。”

朱栩點點頭,道:“今天是走不了了,明天一早走,讓唐一澤做好掩護,不要被人發現了。”

“是。”曹化淳過來,扶著朱栩回後院。

“變通”二字說的簡單,可一旦傳出去,還不知道會引起多大的影響,尤其是那些堅定反對朱栩的人,肯定又是一大“罪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