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6章 生命不息、忽悠不止

別看此行很危險,洪濤和蘇軾都沒怎麽表露出來,兩個人甚至有點比著賽看誰的若無其事的意思,誰也不肯落了下風。

剛開始估計只是裝的,可是比著比著也就真不當回事兒了。情緒這個玩意是會傳染的,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憑什麽在別人面前認慫啊。程頤不是說過,生死事小、失節事大!餓死也是死嘛。

情緒調整好了,蘇軾和洪濤對運河兩岸的變化也就有機會看在眼中。說實話,洪濤有好幾年沒北上過了,就算視察也頂多走到楚州的船閘為止。

不是他不想過淮水看看,而是泗州的官員們不太待見自己。那段河堤算是白修了,絲毫沒改變他們對自己的看法,還背負了一個沽名釣譽的罵名。

這些年當地官員可沒少上書朝廷彈劾,只要自己的船只一出現在淮水上,他們就如臨大敵、四門緊閉,比應對外族侵略還誇張。

不歡迎咱就少去,少給別人添麻煩的同時也是少給自己惹麻煩。但是這樣一來,從泗州再向北的河道就和南邊這一段截然不同了。

不用專家提醒,蘇軾這個不太懂水利工程的人一眼也能看出區別。楚州以南的河岸基本沒有坍塌現象,有些地方幹脆換成了石頭壘砌,船閘更是新穎利落。

不像這裏,河岸崎嶇不平到處大洞小眼,僅有的三座船閘還四處漏水,過一次的時間能頂來時路上過三座的。

“可惜了,幾名庸官害了此處的百姓。”為什麽會有這麽大的區別,原因已經聽身邊這位正牌沿江修河制置使說過了。

這次蘇軾沒有再雞蛋裏挑骨頭埋怨王詵不作為,通過這幾個月的耳濡目染,他也大致明白了王詵這些年修河鋪路架橋有多難。

一部分地方官吏采取了不支持也不反對的態度,願意修就修,不願意修也不強求。但別想動地方錢糧分毫,朝廷劃撥下來的專款人家也不卡要貪墨。

反正就是你有錢有人就修,修完了人家也上書朝廷不鹹不淡的提兩句,盡到最低限度的責任和義務就算完事,多半個字好話都不會講。

還有一部分官員則和泗州官府差不多,什麽百姓福祉、國家社稷都放在第二位,政治正確才是他們看重的。只要是王詵幹的就必須是壞事兒,千方百計反對,有沒有好處管不著也不考慮。

只有少數一些地方官,比如揚州、楚州、高郵軍、丹徒幾地,對王詵的所作所為采取了有限支持態度。原因很簡單,他們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得到的好處太多,不支持良心上都說不過去。

即便如此,也僅僅是表面支持,骨子裏還是在借著王詵的所作所為為自己撈好處、撈政績。別出事兒,還不用大事兒,但凡是錯誤,你看吧,沒有一個人願意分擔的,哪怕一點點責任。

蘇軾本人也是做過地方官的,深知幹點實事有多難。將心比心,假如他自己處於王詵的位置,別說修河鋪路架橋,怕是連自己的衙門都照顧不全。王詵能做到這個程度,已經是大大的忠臣能臣,真沒法再強求更多。

“子瞻兄又草率了!從龜山到泗州這段運河,我也是和兩位朝廷官員學的修建辦法,可見他們並不是庸官,而是朝廷規矩逼著他們成為了庸官。不這樣不成啊,試問,滿朝文武裏面有幾個能和小弟一般得了失心瘋。他們十年寒窗苦讀,一朝榜上提名為的啥?還不是身居高位、手攥權柄、光宗耀祖、造福家族。像我這麽人嫌狗不待見的,哪兒來的高位、權柄?”

“難道晉卿的手下人就不圖這些?”洪濤的意思蘇軾聽懂了,也有道理。可光有道理沒用,如何解決呢?

蘇軾這幾個月也接觸過合作社、工程兵,從中看到了一絲端倪。那些人表面上和涼王府沒任何瓜葛,可實際上怕都是涼王的部下,這也就解釋了當初為啥會突然湊出上萬新軍。

合算這些軍隊平時就存在,只是不叫軍隊罷了。但此時再糾結這些沒啥用,蘇軾只是想不明白,朝廷官員就貪圖榮華富貴,你涼王的手下難不成都是聖人?如果是,這些聖人是咋教出來的呢?

“圖,都是人,沒人不喜歡榮華富貴,否則大家就全不用幹活了,但可以把程度限制在可容忍範圍內。就拿工程兵裏的職務舉例吧,有班長、隊長和區段負責人,這些都是官,拿的工錢比別人多,權利也比別人大。”

“可這些好處不是白拿的,手下人出了問題,不管是誰的錯誤,官員都要擔負一部分責任。輕的要扣錢,重了會免職甚至挨鞭刑。另外這些人也不是因為詩詞做得好才當官,他們需要有過人的本領。每個工種需要的本領還不一樣,假如讓一個泥瓦匠去綁鋼筋,他還沒手下人幹的利落,不出事兒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