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章 駙馬系列連環畫

許東來出現的很快,他就住在書房旁邊的院子裏,平時根本不出門。西迪搬進書房住了三個多月之後,才知道這位湟州的學監大人就住在旁邊。

他在忙什麽呢?農經已經編纂好了,洪濤特意找來馬百頃看過,以那孩子上過幾年縣學的水平,讀起來語句上沒問題。

不過許東來並不滿意,他覺得有些事兒光用語言說無法表達清楚,受到福州日報的啟發,決定再配上圖畫。這樣即便比馬百頃文化水平還低的人,依舊能猜對八九不離十。

洪濤對許東來的建議深以為然,然後又發揮了一下,建議許東來幹脆把農經弄成連環畫,書頁的上半部分是圖畫,下半部分和背面是文字注解。

這樣一來的話,除了出版之外,還可以發給福州日報每期登出兩頁,既豐富了報紙的內容,又能讓更多買不起書的窮人接觸到新技術,一舉兩得。

許東來並沒嫌把自己的工作成果放到日報上免費給不識字的窮人看丟人,正相反,他對這個建議欣然采納,加班加點的畫上了連環畫。

經過兩年多的經營,福州日報已經褪去了最初的商報外衣,成了一份綜合性旬報。雖然發行次數減少,但版面城北增加到了八個。

商業信息、評話連載、詩詞歌賦、國家大事、時事評論、農經、廣告、尋人尋物,內容涵蓋了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到達官貴人、下到販夫走卒,都能在上面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成熟的不僅僅是報紙編輯模式,還有讀者的閱讀習慣。日報剛剛發行時全年訂閱的客戶並不多,以官吏和商戶為主,閱讀目的性很強。

現在福州日報社在福州本地有了三千多個長期客戶,算上劍州、莆田、泉州各地的常年訂閱者,數量還會增倍。這也是把原本五天一版改成十天一版的主要原因,信息量太多來不及編輯。

王二半年前就提出要在杭州開分社,這樣可以減少福州總社的刊印數量,更容易擴大發行範圍,但被洪濤否了。

目前朝廷對福州日報還沒正式表態,這種新事物遠在福州也不會太觸動朝廷的神經。一旦杭州也有分社,出版量立刻就會翻倍,很快就能把影響力擴散到開封城去。

到那時再在日報上隨便議論朝廷政策得失,保不齊就會遭到打擊。現在還不是動用輿論武器的時候,過早發力達不到預期效果還容易提醒敵人防備。

輿論武器也不能單獨使用,宋朝即便再開明也是個中央集權政府,真把它惹急了,嘴皮子永遠鬥不過大棒子。

不過洪濤允許王二把日報社開到四川去,嶺南、福建、川陜這些地區不管經濟商業如何發達,在古代都屬於邊遠偏窮,本來中央的控制力度就相對弱,稍微有點閑言碎語也不會太引人注目。

但這種閑言碎語一旦成為習慣,就會慢慢引起民眾思想上的轉變。洪濤打算先把這些地區的思想改造改造,采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一點點向北方擴散。

等到朝廷覺出不對時,再想撲滅這些火苗就為時已晚了。到時候火苗也不再是星星之火,它們的溫度很高、可燃物很多,撲滅時一旦處理不善就等於提供了更多氧氣,會發生爆燃。

不管王二在四川的分社效果如何,反正許東來的工作量徒然猛增,不光把農經弄成了連環畫,還著手改編算經、錢經和煉經,打算一股腦全放到福州日報上連載。

這可不是洪濤的主意,許東來被王二給忽悠了。他知道王二是誰,但不知道秋實先生是誰。這位經常在福州日報上發表時事評論的神秘人物,不光在福建路很有名氣了,還被很多朝臣知曉,比如蘇軾。

大家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位秋實先生已經有了第一批忠實讀者,按照後世的說法就是粉絲。

許東來並不是秋實先生的粉絲,正相反,他在很多問題上不完全同意福州日報的觀點,但苦於沒機會說出來,說了別人也聽不見。

當秋實先生親自給他回信,答應在福州日報上連載農經時,許東來立馬就來了勁兒。腰也不疼了、腿也不酸了,開始一封一封的給秋實先生寫信闡述自己的見解,殊不知這些信全被山川督查院謄寫之後轉給了洪濤。

對於學生忽悠老師這件事兒洪濤雖然有些同病相憐,卻也只能保持沉默。連載科學書籍正是自己想做但沒想到的,既然王二想到還做到了,稍微有點瑕疵就忍了吧。

假如許東來不去改編書籍,這些活兒就得落到自己頭上,古人不是說了嘛,死道友別死貧道!

對於王二和許東來之間的爭論,洪濤覺得都對也都不對。這兩個人出身不同、成長環境不同、接受的教育也不同、對人生的規劃還不同,要是能每件事兒都有共同理解必須是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