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臨陣磨槍

用沈括的話講,遼國和西夏完全不同,各方面都不同。

首先就是它的建國時間比宋還早,五代十國初期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就稱帝建國,當時的國都正是開封,國號契丹,燕雲十六州也是在這段時間被石敬瑭拱手送給契丹的。

其次遼國的體量非常大,東起大海、西到群山、北至冰湖、南踞白溝。

大海洪濤覺得可能是庫頁島以東的北太平洋,群山就沒法猜了,反正已經過了西域回鶻,他們的北面正是遼國。冰湖很有可能是貝加爾湖,白溝則是白溝河,後世叫做拒馬河,是北宋和遼國的邊界。

大不大?真不小,包括了後世部分俄羅斯遠東地區、中西伯利亞地區、外蒙古、內蒙古、東北三省和河北省與山西省。

可是這麽大的國土面積卻只有不到八百萬人,人口密度分布很不平均。東部和南部最集中,其它地方有時候上百裏之內都沒啥人。

再次是遼國的政治制度也比較特殊,既有和北宋差不多的行政區域劃分,也有完全不同於中原的獨特規制。

按照慣例,遼國被稱為封建王朝,但這只是後世學者的籠統劃分。實際上遼國封建制、奴隸制並存,還不是西夏那種把戰俘當奴隸的做法,而是完完全全的奴隸制。

差不多的地方就不細聊了,把宋朝的路換成道,基本就是遼國的行政區域劃分。首都和陪都的設置也差不多,總共五個。

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正式首都為上京臨潢府,其它四個都是陪都。

在這五個地名裏,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洪濤想不出是後世的哪兒,但東京遼陽府、西京大同府和後世地名差不多。南京析津府後世沒有,可這個名字洪濤最熟悉,它就是後世的北京地區。

但是……這個詞一出現,前面的基本就可以略過了。別看遼國有五個都城,但權利中樞並不在這五個地方中的任何一處。那麽它在哪兒呢?答案是沒準兒,得看天氣!

這個答案可能誰都不會同意,但它是事實。契丹人是標準的遊牧民族,也沒打算改變屬性,即便成立了國家依舊遵守著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

遊牧民族最大的生活習慣就是逐水草而居,根本不可能在一個地方常住,更不可能住在城市裏,因為裏面沒水草。

於是契丹人就弄了一套叫做四時捺缽的制度,捺缽在契丹語裏是帳篷的意思,也可以引申成行營。

啥意思呢?就是說遼國皇帝沒有固定的皇宮,他在不同的季節裏住在不同的帳篷裏,說叫行宮或者行營也成。

春天的時候找能放鷹抓天鵝、野鴨的地方,夏天則找個涼快所在,秋天要能獵鹿、獵熊,冬天自然是哪兒暖和去哪兒了。

反正一年四季得不冷不熱,還得方便打獵。估計中國野生動物絕種就是遼國皇族折騰的,有多少動物夠你們一年四季殺的啊。

除了四時捺缽之外,遼國還有個制度最為特別,叫做兩面官制。站在遼國的立場上解釋為,“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

從這個中心思想上看,兩面官制主要針對的還是漢人。契丹人在總結了歷史上各朝各代的羈縻官制之後,發現漢人數量太大,不能像統治其它少數民族一般對待,不得已才弄出這麽一套挺有意思的制度。

天龍八部,這本武俠小說裏蕭峰官至南院大王,這個南院大王就是兩面官制下的產物。聽著挺厲害的,都大王了,其實在契丹兩面官制下不過就是地方部族官職,不在中樞之列。

名字叫南院大王,卻歸屬於北面官系,主領的是契丹人事物,和漢人基本沒啥關系,所以金大爺有用錯官職的嫌疑。

到底啥叫兩面官制呢?通俗、簡單的講,就是把中央政府一刀切成兩瓣,分為北面官系統和南面官系統。北面官系統管理契丹各族政事,南面官系統專門管理漢人政事。

契丹皇帝是最高統治者,其下的最高軍政機構為樞密院,但分成了南北兩院。最開始北院樞密使都是由契丹貴族擔任,南院樞密使則是漢人。

但從遼聖宗耶律隆緒起用韓德讓兼管南北樞密院之後,南北樞密使就沒有嚴格的契丹和漢人之分了,可以混任。

北樞密院掌兵機、武銓、群牧之政,凡契丹軍馬皆屬焉。它是個純粹的軍事領導機構,不處理民政。南樞密院則仿唐制,復設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監、諸衛、東宮之官。

這是遼國的中央政府,到了地方層面就更亂了,大致上分成了三個系統。一是部族制,主要在契丹族和北方諸族地區實行。

設契丹北南院大王府、乙室王府和奚王府。四大王府並列,各領一大部族,即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和奚六部。蕭峰的南院大王就是這種性質,契丹大部族裏的一部分領導權,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