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又一本書

既然這麽著急,為何又要待在開封不馬上走呢?不是洪濤不想走,而是暫時走不了。高太後下了懿旨,說是兩年沒見到皇孫,又恰逢六皇子生日將近,打算親自操辦操辦,所有能來的皇家成員都得參加。

親媽說要給孫子過生日,神宗皇帝再怎麽有戒心也不能攔著,過就過吧。於是洪濤就得老老實實在開封城裏等著,等六皇子過完生日再親自護送他去大名府。

那閑下來的這些日子裏幹嘛呢,除了陪著妻子女兒之外,洪濤又開始寫書了。也不能叫寫,應該叫編纂。

和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一樣,都是對別人知識的總結。區別就是人家有個很深邃、很文藝的名字,洪濤這本書名還是大白話《礦、煤、鐵》。

在這本書裏,洪濤用蓮兒記錄下來的工匠經驗,再加上自己從後世帶來的知識,粗略的概述了一下探礦、辨識礦石、采礦和提煉金屬的技術。

洪濤認為是粗略,但是在胡家、武家、周家人眼中這本書簡直就是上吊繩。有了它,隨便是個人就可以無師自通學會他們賴以為生的手藝,然後他們這些手藝人就沒飯吃了。

“諸位,本官可曾害過你們?”面對幾家人的苦苦哀求,洪濤又開始講課了。

“……”這個問題瞬間就得到了回答,一片搖頭。

“對嘛,諸位目前的手藝為何值錢?精髓並不是書中這些簡單的道理,而是長年累月總結出來的經驗。本官這本書裏講的東西,從諸位手下隨便找個學徒一年的徒弟就能做得差不多,有何可懼?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龐大的市場和從業人員支撐才能興旺發達,光靠諸位收幾個徒弟從什麽都不會開始教授,一輩子能教出幾個稱心如意者?但有這本書就不一樣了,它能讓更多年輕人不用拜師學藝就可以掌握至少一年學徒工的技術。諸位再從這些有點基礎的年輕人裏挑選人品頭腦手藝俱佳者帶在身邊,豈不是事半功倍,本官可否講明白了?”

洪濤真沒忽悠工匠們,這本書中所寫都是很淺顯的道理和經驗,光靠看書很少有人能自學成才,更不會搶了工匠們的飯碗。

“……大人說的自然有理,可各家徒弟都已足數,不曾缺失,為何還要選更多人?”眾人依舊很整齊的搖著頭,真誠實,沒聽懂就是沒聽懂。

“……這個吧,原本這些技藝難登大雅之堂,但本官認為它們並不比考取進士差,將來很可能會與進士比肩。但想做到這一步就必須有書、有學堂、有一整套體系,才能逐步提高諸位的地位。”

聽不懂正常,這些老工匠很多以前連字都不認識,這幾年能達到掃盲水平並掌握一些術數基礎已經很難得了。

其實把這番道理和他們的子侄輩講更容易溝通,可惜目前還是師承傳授風俗很重的年代,不管師傅多老,只要不死就沒有徒弟做主的可能。

“在渭橋鎮、湟州和涼州,諸位不管從收入還是待遇上是不是都高人一等?”聽不懂沒事兒,洪濤可以深入淺出少講大道理,多用實例慢慢引導。

“全靠大人栽培我等才有今日,武家上下以大人為尊,即便將來小主人持家也斷斷不會更改!”這段話眾人好像聽明白了,不停的點頭,還有站起來表忠心的,合算還是沒聽懂。

“那為何到了開封諸位就不如在渭橋鎮、湟州風光了呢?這就是一個體系問題。假如我們做工匠的也有考取進士一般的體系,大家想想,將來武家的子孫考取了煉鐵功名,能和進士比肩,老四,你願意不?”

對於武家的許諾洪濤全信,不光武家,胡家、周家、彭家、王家等等跟隨自己的工匠們都有差不多的許諾,並且會世代遵守。不敢說能延續十代八代,估計到王小丫她兒女的時候依舊能享受到。

但洪濤想說的也不是這個問題,他的企圖更大。著書立說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就該建立專業學堂細化和豐富宋代的教育體系。

別光培養那麽多文學家、詩人和政客,工科生也很重要嘛。有多少工科畢業生就有多少座渭橋鎮,當大宋全國都是渭橋鎮了,試問誰還攔得住改變規矩、改變制度的浪潮?這就是洪濤從下而上倒逼國家變革的步驟之一。

“啊,咱這手藝也能考取功名……”這次沒人搖頭也沒人點頭了,駙馬發散的信息量太大,工匠們有一個算一個,大腦全宕機了。

“本官認為能,只要諸位信我、幫我,這件事兒早晚會變成現實。第一步就是出書,有了書才能建學堂教授學子,有了足夠多的學子才能談得上體系的建立,不知諸位意下如何?”

“……”這回不光是點頭了,全體都流著口水傻笑,估計腦子裏肯定在琢磨,回家該讓哪個子孫入學準備當進士老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