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棉花

這次宸娘真是把洪濤也算計了,他根本就不知道這回事兒,西迪不敢說,土地轉手不轉手他也不會過問,送出去就送出去了,誰會整天盯著這點小玩意。

沒錯,在洪濤眼裏一百畝荒地就是小玩意,涼州啥都缺,唯獨不缺可以耕種和放牧的土地。之前分配出去的荒地只是靠近涼州城的一小圈,再往外擴的話,距離每多十裏,面積就好多出好幾倍。

之前沒有擴大墾荒範圍,一是不確定朝廷的態度,先小小的試試水。二是沒能力確保安全,萬一西夏人派兵騷擾自己顧不過來。

現在朝廷默認了墾荒令,西夏和大宋的邊界也重新劃分完畢,距離涼州還有二百余裏,再把拓荒範圍擴大好幾圈都沒問題。

最主要的是拓荒令收到了預期效果,經過一年多的辛勤勞作,大部分拓荒者都看到了希望,至少明年秋天交完稅吃喝不愁了。

古人真是要求低,滿足吃喝就是天大的收獲。有了第一批拓荒者做榜樣,現在沒敢邁出這一步的湟州人都在等機會,還有像王浩一樣的內地商人也在磨刀霍霍,打算再有荒地分配的時候沖在第一個。

只要有需求,用土地吸引人口的計劃就算基本成功了。自己只需保護好規則、抵禦住外敵,啥天氣不天氣的,不用想太多。

不管是農夫還是牧民都有非常淳樸的觀念,老天爺的事兒不歸官府管,他們也不指望官府能幫忙,只要別添亂就是清官大老爺,剩下的全靠命!

這次規劃的荒地東至紅水河西岸、北到石羊河中遊漢長城以南、西到金山煤礦以東。南面沒有,因為都是坡地樹林,按照湟州律樹林一律屬於官府所有,不許隨意砍伐。所需柴火全部由官府雇人采伐,再以很低的價格售賣,誰敢偷砍就等著去礦山做苦役去吧。

等兩年就連柴火都燒不上了,涼州和肅州都有煤礦,產量一上來石炭就會代替柴火,不習慣也得習慣,這就叫規矩!

新的拓荒範圍最遠的距離涼州城差不多有三十裏,中間還保留了幾塊地區不予分配,那是留給新軍戰士的退伍田。

光許諾不足以讓人完全信任,所以洪濤這次公布拓荒令的時候把退伍田也白紙黑字的寫了上去,讓大家看看官府不是在空口白牙的瞎說。

不過這份公告不能馬上登出,具體公布時間要等過了征兵期。別大家一聽又有拓荒田了,更不樂意當兵,全種地放牧去了,那豈不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要不說政客就沒一個好東西,像洪濤這樣沒什麽個人需求,完全為百姓著想的官員都得耍小心眼,其他官員基本十個政策有八個的目的都無法明說。

公布之後還不能馬上領取,正式認領的時間還得拖到二月份。這是為了照顧內地商人家族和一部分流民,給他們一個接受信息和準備的時間。

那問題來了,目前整個湟州加上甘涼路總共也不到六萬軍民,弄這多地種什麽呢?要知道從今年秋天開始,王浩家的運糧船隊就只剩下三分一運輸量了,完全都是大米。

要不是為了照顧食物多樣化,洪濤都不在需要從外地輸入糧食了。不到三年時間,湟州和甘涼路就解決了糧食自給自足問題。

這一方面說明政策合理,另一方面也見證了漢人是多能種地。但凡有點陽光,他們就能把所有土地都變成良田,高產低產反正總得產,一點都不帶浪費的。

另外湟州和甘涼路是不收糧稅的,也就是說除了土地稅之外,各家出產的農作物不用交給官府一斤一兩,全部由自己支配。

假如要拿出去銷售,頂多再繳納一次商業稅也就到頭了。官府所有的糧倉也都是用現金和農民采購,但數量不多。

因為這裏的官府沒有收取這份稅收,自然也就沒義務在災荒年代開倉放糧。如何抵抗災難,全憑各家自己的能力。

這個政策剛剛發布時引起了不小的非議,很多百姓包括官吏都不理解如此做的用意,覺得官府不牧民是不是太不負責任了。

洪濤也沒廢話,親自執筆算了一筆賬,然後印出來上千份兒貼得滿城都是。這筆賬算的是啥呢?就是稅收和賑濟的效費比。

不用太懂數學,能掰著手指頭從一數到一百的人就可以看明白,交了這份額外的稅之後,真正能得到的保障並不多。

碰上小災小難,各家用每年交稅的錢物就能自救,要是來了大災難,官府依舊救不了全部人,只能是一小部分,大部分還是虧了。

那有人說了,賑濟是為了安定民心,防止民亂。沒錯,對於一個大國來講確實有這個必要,因為人口眾多,每人都拿一點兒就是一筆很大的資金,真可以起到作用。

但凡事兒不能教條,要根據實際情況懂得變通。對於大國有好處的辦法,放到湟州和甘涼路這種人口稀少的地區可能就不是好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