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羊要吃人了

“合算本官廢了一旬的力氣,就畫出來張圖紙!”洪濤對這個評價很不滿意,他覺得自己的繪畫水平挺高的,只是走的寫實風格,古代人看不懂而已。

於是這張圖紙就和他的家書一起送回開封了,圖上還有他的親筆提字,塞外雪城!注意啊,都是簡體字,繁體字他是既看不懂也不想學,愛咋地咋地!

說起簡體字吧,現在有種觀點,說它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破壞。其實沒那麽嚴重,我們所用的簡體字裏多一半其實在古代都用,比如說草書裏就有很多簡體字,比簡體字還簡體字。

文字這個玩意從出生那一天起就是在不斷進化的,總不能說繁體字才是正朔,那甲骨文咋辦?篆字咋辦?和它們比起來,繁體字又像是簡體字了。

一個民族的文化完全沒必要糾結於文字的進化,那樣太膚淺太表面太形式了。文化是一種內涵,遠遠超出了文字的表面含義,具體啥叫中國傳統文化作者本人也無權界定。

說了幾句廢話,並不是說洪濤打算在古代推行簡體字,以他這點修養,能把字寫好就算不易,哪兒閑心去玩文化。

但他也沒閑著,確實在幹一件大事兒,很大很大的事兒,如何漂洗羊毛!

從湟州開始洪濤就在琢磨一個問題,該如何發展當地經濟呢?光靠種米囊子花不是長遠之計,這玩意指不定哪天就得全面絕禁,總不能為了湟州經濟就讓花膏滿大宋走私吧。

光靠屯田也沒出路,湟州或者說涼州就算土地再肥沃,可受到氣候限制,注定就不能成為糧食主產區,能做到自給自足再略有盈余就非常不錯了。千萬不能和江南比,人比人得死,地比地更得死。

經濟作物不靈,農業也不成,湟州還有啥拿得出手的特產呢?別聊罐頭,那玩意在內地弄成本更低,犯不著非在農業不發達的湟州或者涼州制作。

畜牧業,這倒是西北高原地區的特色,可是吧,受制於運輸條件,除了馬匹能向內地出售之外,牛羊啥的很難運輸,運回去成本也會很高,沒什麽大力發展的前途。

但是到了涼州之後,洪濤突然發現了一個怪現象,那些拓荒者家裏的婦女居然在天寒地凍的室外踩在大木盆裏。這肯定不是在玩遊戲,多冷的天氣啊,木盆裏也不是空的,裏面還有水花四濺。

難道他們瘋了?洪濤過去看了看,腦袋裏豁然開朗!木盆裏不光有水,還有很多羊毛和牦牛毛。

這些婦女沒瘋,她們不想浪費任何一點生活物資,所以在用傳統的方法漂洗羊毛,晾幹打散紡線,用來織造布匹。

羊毛制品!紡織業!

洪濤差點給自己一個大嘴巴,這腦子也是太笨了,當年英國人那邊也是狗屁不產,就是羊群多,然後生生用毛紡產品撬開了歐洲的大門。

自己當然不會玩紡織機,但如何漂洗羊毛還是會的。其實那些婦女木盆裏裝的不光是水,還有人畜尿液。她們在利用尿裏所含的堿來為羊毛脫脂,這樣才能紡織。

用尿脫脂太慢了,也太惡心。洪濤有更好的辦法,而且特別容易。不是有火堿嘛,那玩意制作起來不難,湟州工坊裏也一直都在用。拿火堿稀釋溶液浸泡動物毛皮,不光脫脂幹凈,速度還快呢。

只要有了比較恒定的浸泡時間,那自己就能把用腳踩踏的環節也省去。火堿對皮膚有腐蝕性,幹脆就改成水力驅動的木錘。腳踩、木錘打、摔打其實是一個效果,後世的洗衣機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工作的。

有了快速簡便的漂洗工具,這些婦女就可以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然後呢?還用問嘛,去紡線織布唄。

有織機用織機,沒織機就讓王浩從南方采購,或者幹脆雇幾個織娘送過來,教授這裏的婦女如何使用織機。要是還不成,幹脆就不織毛呢之類的東西了,偷點懶直接弄毛線唄。

這玩意更容易,都不用別人教,自己就會織毛衣。設想一下,宋代人在罩衫襦裙道袍下面穿著毛衣毛褲,是不是挺有意思的。這玩意不止是美觀問題,它真保暖,還比穿厚厚的棉衣輕便,肯定可以獲得古人的青睞。

就算他們一時半會兒接受不了,那不還有自己呢。幹別的可能費勁,但要是玩後世那些炒作推廣的把戲,洪濤自問在古代真沒有對手。用紙包上一塊牛糞自己也能把它賣出去,還得是賣高價!

只要毛線有了銷路,烏金行就又多了一項產品,那就是毛衣針!以後不管是皇後還是民婦,沒事兒的時候必須拿著幾根毛衣針織毛衣。

自己還可以寫一本駙馬織造經,把如何織毛衣、各種針法和花式都描繪出來,讓它在大宋廣為流傳,保不齊這本書會比自己的算經、錢經啥的銷量都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