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墾荒令

要說起膽量,商人第一、蕃人第二、宋人第三。這次撲買大會開的很成功,所有戰俘和牛羊都以很合理的價格被買走了。

可是洪濤看著購買目錄並不太高興,湟州的宋人一個奴隸都沒買,而蕃人則嫌戰俘不夠,因為王浩買走的太多了,輪到他們這些散戶不僅沒剩下多少,質量還不咋地。

但就這樣他們也沒給自己剩下哪怕一個,50多歲的老婦人都要。用他們的話講,幹不了太重的活兒,擠奶總會吧?反正也不給工錢,管兩頓飯還是不虧的。

除了王浩之外,第二個對購買奴隸熱衷的就是各工坊的大匠。朱八斤留在湟州沒有來,但這些大匠一點不客氣,為了爭奪俘虜差點把王浩揍一頓。直到聽說這位是王冠的親叔叔,才勉強同意讓他先挑。

各工坊基本已經獨立核算了,也就是說洪濤從他們那裏拿貨物都要真金白銀付錢。當然了,這些錢中的大部分還會轉回洪濤兜裏。

可是每家工坊的利潤會關系到工坊裏每個人的收入,誰不知道奴隸幹活兒成本低啊,多搶回來一個就多一點收入。

“這三百奴隸誰都不許搶,他們全歸石料廠了,下個月必須見到石灰,否則本官就沒法繼續抓戰俘回來,搞不好還會成為人家的戰俘。”

其實搶了半天也是白搶,在內城的一座宮殿裏,洪濤偷偷藏了三百多名青壯俘虜。等到大匠們回程的時候才透露,不等他們露出笑模樣又一棍子悶了回去。合算僅僅就是幫著帶回湟州,哪家也別指望了。

除了戰俘之外,還會有五百多名廂役從湟州各個軍寨裏抽調到烏鞘嶺,不是用來守衛關隘的,而是要把這座花崗巖懸崖拆了。

烏鞘嶺關隘很險要,但對洪濤來講是個累贅,時刻老得提防著它被攻占。新軍不需要這種關隘,所以烏鞘嶺的路要拓寬,這樣更利於發揮出火箭的威力。

同時這個拓寬工程也不是白幹,從烏鞘嶺鑿下來的石頭都會被運到涼州城來,再加上原本城墻上拆下來的石頭一起,重新壘砌一座新城。

這就是洪濤的計劃,純粹的鋼筋混凝土城墻現在還不太靠譜,主要是沒那麽多石灰可用。其實也用不上那麽堅固的城池,用水泥壘砌花崗巖足矣,又堅固又便宜,還快。

但涼州城建好之後如何發揮它的作用是個大問題。洪濤已經把涼州城周邊劫掠一空,原本涼州百姓大多數都舉家遷徙了,要不往西去了甘州、要不往東去了應理。還有一部分人幹脆就順著石羊河向北進入了大漠腹地,據說那邊也有一大片湖泊,水草不錯。

剩下的人又都給抓來當奴隸賣了,整個涼州地區經此一戰基本已經成了死地,除了成為一座軍事堡壘之外,好像也沒啥用。

這個答案洪濤非常不滿意,耗費這麽多錢糧築城肯定不能只當軍事堡壘,那樣作用太單一,也不能自給自足,白白浪費了好大一片肥沃的土地。

可是沒有人,僅僅靠有限的廂役屯田好像也沒啥大作用,從哪兒去弄人口回來呢?目前看來只有三個途徑。

第一,就是繼續向西、向東征戰,利用抓俘虜來擴充涼州本地的人口;第二,就是上書皇帝,請求從內地調派大量廂役北上來涼州墾荒;第三,可以發動內地的百姓來涼州耕種放牧。

第一點洪濤肯定不能做,要是他樂意用俘虜墾荒,也就犯不著販賣奴隸了,留下多好。這些本地俘虜根本不在洪濤的涼州計劃中,他們必須要遠離這塊土地,以免將來再發生什麽反復。

不光涼州的俘虜要被送走,洪濤打算以後把西夏的人口南遷至少一大半,全部送到長江以南各路,分散之後與當地漢族混居,徹底解決掉邊患和民族問題。這個思路他已經密奏過神宗皇帝,能不能答應還是未知數。

第二點洪濤正在運作,朝廷也不反對駙馬自己去養活這些累贅,只是廂役需要穿州過府北上,速度比較慢,走上三五個月也很正常,暫時還指望不上。

第三點其實已經在實施了,通過這次撲買大會,洪濤見到了膽子比較大的湟州百姓,而他們之中還有膽子更大的,打算舉家遷往涼州生活。

是什麽原因讓這些人不畏懼戰火的威脅呢?除了對這位神奇的帥司大人抱有無限憧憬之外,更吸引他們的就是土地!

洪濤代表湟州州衙開出了極其誘人的條件,墾荒令!

從馬尾城到涼州城周圍五十裏範圍全部適用於墾荒令,而墾荒令的內容只有一個,就是誰家樂意來此地耕種、放牧,誰家就可以免費擁有一塊百畝的土地。土地上和土地下的所有物產都歸個人所有,牧場、山林、河流、道路除外。

這個新政是由湟州州衙頒布的,土地契約也是由州衙簽訂,很具有公信力和有效性。當然了,新政裏也明確指出,烏鞘嶺以北目前還屬於戰區,雖然已經沒有敵人了,但風險依舊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