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先知彼(上)

“為何?”洪濤自然也認為神宗皇帝此次的算盤打錯了,別問為什麽,只因為歷史上西夏是被蒙古人滅掉的。也就是說它這次不僅不會輸,還能歡蹦亂跳的活好久呢。

“夏國軍力不弱,且戰法相克……”沈括長嘆了一口氣,繼續給洪濤解釋詳情。

西夏全國有300萬人左右,但它的軍隊數量高達50多萬,而且是常備正規軍,臨時征召的還不算。

而宋國有1600萬戶,壯年男性人口2000多萬,真正的作戰部隊也就60多萬,所以說兩國在單一兵力對比上並沒太大差距。

至於說廂兵,那玩意不算兵,甚至連民兵都算不上,當做農墾兵團或者建設兵團更合適,只是一群軍事化管理的民夫。

平均5個人養一個兵,是不是太窮兵黷武了?必須算啊,在此時的生產力條件下,就算10個人養一個兵也是非常困難的,西夏人是怎麽做到的呢?

很簡單,西夏的兵不用養,他們的生活習慣和當兵打仗區別不大。拿上武器就是士兵,放下武器拿起鞭子就是牧民,連適應期都省了。

而且西夏的士兵才真叫義務兵呢,他們去打仗的時候從馬匹到裝備都是自己準備,國家不管。死了活該也沒有撫恤金,仗打輸了各回各家也沒工資,贏了就把戰利品分分。搶的多就賺得多、搶的少就賺的少。

這就是遊牧民族的優勢,在生產力相對低下的時代,和天災鬥、和瘟疫鬥、和病蟲害鬥,活下去著實不易。

相對於中原的農耕民族而言,他們每天都等於在打仗,對生死看的比較淡,狼性更濃郁,不搶不殺他們自己就活不下去。打仗不用動員,也不用講大道理,只要許諾隨便搶,搶的越多越光榮、殺的越狠越英雄就足夠了。

所以不管在亞洲還是歐洲,北方遊牧民族打起仗來總是占優的。南方的農耕民族只能在武器裝備上玩命琢磨,以期能抵消掉對方的優勢。但大部分時間也只能被動挨打,稍不留意就得大敗。

西夏以族帳為最小單位,凡15歲到60歲的男丁都是征兵對象。每帳如有兩丁就抽一正兵、一輔兵組成一抄,每帳有4丁就抽兩抄。你家要有5個男丁,那恭喜你,剩下的1個可以不用去參軍打仗了。

兵有了,裝備呢?也不是一點不給,但和不給也差不多。遇到打仗的時候,每個正兵發給一匹馬、一匹駱駝,但死傷了要賠償,故被稱作長生馬、長生駝。

另外按照官職大小還會發給中高級軍官一些旗、鼓、槍、劍、棍、棓、粆袋、披氈、渾脫、背索、鍬、鐝、斧、箭牌,鐵爪籬等,普通士兵屁也沒有。

糧餉就別想了,打贏了隨便搶,搶回來上交一部分剩下的自己分。打輸了……都尼瑪輸了還有臉要錢,趕緊滾回去養馬養羊,準備下一次打贏了再搶回來吧!

他們把打仗作為一種投資,既然是投資那肯定是有賠有賺的,誰也不會因為沒拿到糧餉不滿。

現在有些年輕人張嘴閉嘴就談武力值,這種武力值誰樂意要?誰想整天拿命去賭博。古代的北方遊牧民族給大家的印象是好戰、善戰,可誰又仔細琢磨過他們為什麽好戰善戰呢?

如果和宋人一般吃的飽、穿的暖,兜裏有幾個閑錢了還可以去瓦子裏看看雜耍,或者帶著一家老小去夜市嘗嘗小吃,誰樂意風餐露宿行軍、頂著箭雨沖鋒?

這種勇敢是假的,那不叫勇敢叫生存,不打仗就會被餓死,不勇敢成嗎?

在軍制上西夏模仿的還是宋朝那一套,樞密院為最高軍事統帥部,軍隊分為左右兩廂,下設12監軍司。

黃河以東為左廂,下轄神猛、綏州、宥州嘉寧、威州、西壽保泰、卓羅和南6監軍司。黃河以西為右廂,下轄朝順、甘州甘肅、瓜州西平、黑水鎮燕、白馬強鎮、黑山威福6監軍司。

後來又增設翔慶、中寨、天都、沙州、你合餓州、嘉寧6個監軍司,合計18監軍司。

每個監軍司設都統軍、副統軍、監軍使各一員,以貴戚領其職。余指揮使、教練使,左右侍禁官數十,不分蕃漢悉任之。

在兵種上西夏軍隊和宋朝軍隊區別很大,主要以騎兵為主、步兵為輔,其中幾個軍種比較有特色。

鐵鷂子,西夏軍隊中的主要攻堅力量,人數3000左右,全部是重騎兵,分成10隊,隊長都是善戰將領。這些騎兵和馬匹都穿戴重甲,沖鋒時騎手和馬鞍綁在一起,死了不墜馬,也就不會影響沖鋒速度和陣型。

衛戍軍,有點像宋朝的上四軍,人數在3萬人左右,但卻配備了7萬輔兵,可見其精銳程度。這支軍隊也是專門守衛皇城的,一般不離開興慶府。

質子軍,是從西夏貴族中選拔的子弟兵,人數5000左右,由皇帝親自指揮。平時負責守衛皇城,或者陪著皇帝外出,基本就是中央警衛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