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利奧納多

即使在真實歷史中的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在原本的歷史中,也可以用一句話介紹。

那就是: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

從公元十世紀東法蘭克王國因為皇位更叠,羅馬帝國誕生,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只在很短的一段弱小時期之內擁有絕對權力。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同羅馬教皇為爭奪主教繼任權發生激烈鬥爭,這不僅是爭奪教會控制權的鬥爭,也是中央王權同地方封建分離主義勢力的鬥爭。

盡管如此,在整個中世紀,帝國和教會在維護封建制度方面,是始終緊密合作的。

帝國統治者為稱霸歐洲,多次入侵歐洲最強大的意大利地區,曠日持久的戰爭消耗了帝國的實力。

霍亨施陶芬王朝統治時期,中央權力衰落,國內各地缺乏經濟聯系,帝國成為承認皇帝最高權力的各封建公國和自由市的不鞏固的聯盟。

當帝國的疆域擴大,各個大公國,城邦國手裏掌握的權力也越來越大,皇帝變成了名譽上的領袖。

十二世紀到十三世紀的霍亨斯道芬王朝時期,是神聖羅馬帝國最強盛的時候,但是,這也恰恰是神聖羅馬帝國皇權弱化的最顯著時期。

在此之後,皇帝變成了一個榮譽職位,失去了對國家的實際控制。

所以,所謂的神聖,所謂的羅馬,所謂的帝國,全都是名不副實的。

四十多年前,大明帝國的艦隊來到了歐洲,讓還處於愚昧之中的歐洲各國真正認識到了世界強大帝國的強盛。

整個歐洲在震撼之余,充分認識到了自己的差距。

可是,他們並沒有聯合起來的基礎,分散的權力架構,讓整個歐洲陷入了各種為政的焦躁氛圍之中。

葡萄牙,卡斯蒂利亞,英格蘭,法蘭克,熱那亞,教皇國,威尼斯等等各國,都有屬於自己的利益訴求。

他們一方面不停宣傳大明的威脅,一方面卻費盡心思與大明建立更緊密的關系。

但是,這些只是地中海沿岸的國家,而神聖羅馬帝國的大部分疆域,都在阿爾卑斯山的北方,在這種貿易落後的背後,是整個經濟的落後與失衡之後的失落。

富者更富,窮者更窮。

也是因為這種失衡,為了發展,在他們偷學到了一些煉鋼技術之後,北方的一些國家才會組成聯軍,想要從東方搶奪更多的資源。

大海已經被大明帝國占據,除了大明的船只,任何國家的船只進入了海洋,都杳無音訊。

這幾十年來,歐洲各國也醒悟了過來,知道派出去的所有艦隊沒有一艘回來,恐怕不是因為風暴,而是因為大明帝國。

他們不敢再妄想征服海洋,只是在地中海這個洗澡盆裏分享大明帝國施舍出來的一點利益。

但是,這不代表他們就失去了進取之心,實際上,他們一直在不遺余力地向大明帝國的幾個上層在公關,希望獲得更多的貿易份額。

而他們的努力似乎也沒有白費,從一開始歐洲的貨船只能在地中海貿易,到現在大明帝國放開了對歐洲船只的控制,允許他們到西洲,中洲南部進行貿易。

雖然西洲也是被大明人控制,而中洲南部的忽魯謨斯也是被大明商人主導,但是他們在這種貿易中,也能多賺一些差價和運費,養活了不少人手。

不過這似乎已經是極限,至今為止,大明人依舊不允許歐洲的船只前往中洲,忽魯謨斯就是他們最遠能去的距離。

就連印度,也是他們的禁區。

這倒不是說歐洲人就不知道東方是什麽樣子,每一年,最少又上萬人搭乘大明的貨船前往中洲。

有些只抵達了大明南疆的星城,但是也有不少親眼目睹了這個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應天府。

他們回到歐洲以後,出版了不少介紹大明的書籍,讓許多歐洲人即使沒有出過門,也知道在東方那個強大的帝國有多麽強大。

他們更知道了這個世界都是由一個皇帝掌控,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皇帝掌握著每一個人的生死。

神聖羅馬帝國,在了解到這些底細之後,再也不敢自稱帝國。

而在他們之前,那個曾經打的歐洲提心吊膽的奧斯曼,也早就改稱王國。

許多歐洲人都知道,在直布羅陀巨巖,那個提督大人娶的就是唯一皇帝的女兒,是大明帝國最又權勢的上層人物。

但是那位提督是一個真正的軍人,他從來不參與商業談判,更不與歐洲人進行軍事行動之外的接觸。

而那位公主殿下,更是幾乎從不露面。

據說在遙遠的大明,上層社會的女人只是在一個狹小的圈子裏活躍,只有同等身份的人,她們才會接觸。

那些大公國的王後們,也不認為自己的身份就能比得上對方,何況她們都不會說大明話,所以在幾次求見沒有結果之後,她們也自慚形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