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九章 登基(第2/4頁)

朱瞻基受了他們的大禮,望向李亮問道:“皇祖可已準備妥當?”

“陛下已經坐上龍輦,只等殿下……不,陛下啟程。”

朱瞻基笑了笑道:“暫且還是稱殿下吧,出發。”

今日的皇宮內部平靜無比,但是宮城之外,從皇城開始,一直到整個應天府,到處都是沸沸揚揚。

昨日的鞭炮聲,斷斷續續響了一夜,今日的空氣裏,都愛有鞭炮的火藥味。

自午門之外,錦衣衛,儀仗司,今日的儀仗也是最為齊整的。所有人都是明光亮甲,莊嚴肅穆。每個人都以能參加今日的慶典,能夠隨陛為榮。

今日不同往日,在如此重要的場合,出一點差池,那可就是罪該萬死。

當龍輦出了午門,鼓樂聲響起,午門至承天門的禦道兩邊,衛士一個挨一個,一個個都盯著那架四面通透的龍輦。

龍輦之上,朱棣和朱瞻基兩個人並肩坐立,面容平靜,不時還低聲說著什麽。

鼓樂聲就是通告皇城外的百姓和官員,兩個皇帝出來了。當龍輦出了承天門,上千大臣黑壓壓的一大片,跪倒在承天門外。“陛下萬歲,殿下萬歲。”

朱棣站起身來,向著遠處的老百姓揮了揮手,這才朗聲說道:“平身。”

眾大臣起身,朱棣這才又問道:“吏部尚書蹇義,禮部尚書呂震,司禮監太監王彥何在?”

三人立即出列,躬身道:“臣在。”

朱棣露出一絲笑意道:“今日大典朕與太孫就聽你們安排,開始吧!”

蹇義是今日的總指揮,呂震負責社稷傳承方面的禮儀,而王彥負責協調後勤。

今日參加慶典數萬人,光是這麽多人的吃吃喝喝,就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更別說這麽多人每個人出席的位置,都要有講究,來來回回,很是考驗組織者的經驗。

龍輦沿著承天門外的禦道一直向南,出洪武門,經正陽門,出了應天府。

沿途道路兩邊,到處都擠滿了普通的老百姓。他們在知道禪讓大典的安排之後,有無數人都是提前一兩天都開始在這邊占位置。

當然,他們每個人都經過了安全檢查,火槍和火藥都是不可能帶在身上的。

出了正陽門,就是應天府的南郊,這裏的老百姓就更多了,見到龍輦出來,他們都自發地跪了下來,向著龍輦磕頭。

人數雖然多,但是五城兵馬司,應天府,包括各大京衛都幾乎是全軍出動,維持秩序,所以並沒有出什麽亂子。

大明立國,除了修建皇宮、城垣以外,最為重要的建築,便是各種祭壇。

朱元璋在南京的南郊興建了圜丘壇,以祭祀昊天上帝;在北郊興建了方澤壇,以祭祀皇地祇;東郊和西郊則分別營建了朝日壇和夕月壇,以奉祀大明神和夜明神。

除此之外,他還在皇宮南側興建了社稷壇和太廟,並在圜丘壇西側建起了先農壇。

洪武十年,南京趕上了一次“極端天氣”,連續很多天陰雨不斷。朱元璋認為這是把象征父親的天和象征母親的地分開祭祀了,於是他急忙下令將北郊方澤壇與南郊的圜丘壇合祀,並且為合祀大典專門營建了一座新的大型殿宇——大祀殿。

這座匯集了各路神仙的場所,被朱元璋命名為“天地壇”。

天地壇有四處比較重要的建築群,其一是大祀殿這個正式的祭拜場所,其二西北的神廚、神庫、宰牲亭,這裏和大祀殿院落中間有72間廊道連通,用以運送祭品。

其三是大祀殿西南側的齋宮,這是皇帝在祭祀期間齋戒用的寢宮。為了安全起見,這座寢宮有兩重圍墻,並且每重圍墻外有一道禦溝。

宮內有無梁殿一座,這座大殿在清代乾隆朝以前是皇帝用來齋戒和接見群臣的。

最後是天地壇壇墻外,還有一座神樂署。它本名為神樂觀,是在祭祀大典時演奏樂曲的道士們平時所居住和修行的場所。

洪武年間規定的合祀大典大致分為九個環節,分別為:迎神、奠玉帛、進俎、初獻、亞獻、終獻、撤饌、送神和望燎。

迎神就是擺好了宴席將神靈接進門;奠玉帛是神靈到來後,主人用極其珍貴的玉璧和絲帛來歡迎他們的到來。

進俎則是開始上菜;初獻、亞獻和終獻則是皇帝為神靈們敬酒,同時這一環節進行到最後皇帝也要陪著神仙們喝一杯。

皇帝在祝福中享用酒饌,之後便是將所有的貢品都撤下供桌,移往燔柴爐燔燒,以供上天享用,皇帝一邊要忙著送諸位神靈,一邊還要看著這些祭品的燔燒,即“望燎”。

所有的這些環節,都要由神樂觀的道士們演奏音樂來助興。

今日雖然是禪讓大典,但是既然是借用神仙的場所,所以這些程序一樣也不能少,只不過,程序略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