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目標(第2/4頁)

學的都是一樣的知識,然後當官就是根據以前的經驗來照章辦事,所以根本不在乎這個官員懂不懂。

因為真正的事情都不是官員在做,而是小吏在做。

大明的官員沒有專業化,但是小吏都是父子相傳,專業的不能再專業了。

朱瞻基想要官員專業化,就必須進行教育改革。而教育是百年大計,即便從現在開始,二十年內能普及,推廣開這項政策,難度也很大。

所以這一批官員都看的很清楚,這件事對他們的影響不會很大,因為到了那個時候,他們恐怕都已經告老還鄉了。

這也是沒有官員直接反對的主要原因,要是直接觸及他們的權益和利益,哪怕朱瞻基是監國太孫,也會又無數的官員來反對這項政策。

就在朱瞻基的《少年中國說》在大明掀起一陣沸騰的時候,全國數十萬學子都被這篇文章激發的豪情百丈。

然後,整個大明很快就被各地的揭榜給吸引了注意力。

從洪武年間到永樂年間,因為國泰民安,學子的數量增加了十倍有余。

洪武元年,全國參加會試的學子只有兩千人,這些人幾乎每個人都被授官。

到了永樂二年,參加會試的學子就超過了一萬人,而且因為靖難之役的耽擱,那一年的會試人數達到了一萬四千九百三十八人,差六十二人就達到了一萬五千人。

隨後每年的會試人選屢屢上升,應天府的大明貢院,一共修建了兩萬個號房,供全國的學子考試。

而且,大明的科考並不僅僅是一科,仔細分來,總計有五十一場分類考試。

只不過,除了科考,其他學科的考試,考上的大部分只能為吏,不能為官。

像太醫院的醫生,戶部的會計,刑部的捕頭,兵部的武狀元,工部的工匠,他們都是通過這種考試晉升為吏的。

也就是說,大明其實不缺少專業人才,只是將儒家的地位擡的太高,壓制了其他學科的為官之路。

明朝第一次會試,錄取率幾乎是百分之百。

但是到了永樂年間,錄取率就直接跌到了百分之十左右。如今每一屆的會試,總人數大約一萬六七,選出的三甲進士人數都在一千三百人左右。

而且,這還是經過了縣試,府試,鄉試之後淘汰出來的學子。

按照鄉試的錄取率大約在百分之五左右,可以算的出來,大明的秀才人數已經達到了三十萬人,舉人的總人數也超過了兩萬人。

八月下旬的揭榜,有人歡喜有人愁。而大多數中舉,並且決定參加會試的舉人們,一個個就開始收拾行囊,準備到京城備考了。

明年春天的會試,太孫殿下加了海外時務和算學,雖然比例不大,但是這對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學子們來說,多學一點東西,也就更有把握一些。

而所有關於海外時務,還有算學的書,當然是應天府最全。

雖然到了京城的開銷會大一些,但是能夠與全國的學子一同探討學問,共同學習,進步也會更大。

揭榜了之後,從八月初就被隔離的禮部官員們,不管是外簾官,內簾官,還是主考官,都如同打了一場艱難的戰役。

這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所有人都被圈禁了起來,除了主考官還稍微有一點自由,能在院子裏活動一下,內簾官和外簾官王不見王,跟坐牢沒有區別。

那些批閱考卷的內簾官們,是足足坐了將近一個月的監獄。外簾官們雖然主持了監考,但是他們在監考之後受到的管制反而比內簾官們更嚴格。

這個時候,朱瞻基當然也要好好慰問一番,只要沒有舞弊行為,該嘉獎的嘉獎,該放假的放假。

朱瞻基在八月底的時候,也接見了在應天府監考的考官,向他們表示了慰問。

解府這幾天一直在大肆宴客,因為解家兩兄弟,解禎期不負眾望,拿下了應天府鄉試的頭名解元。

解楨亮雖然不如其兄,但是也榜上有名,並且位置靠前。

已經懷孕三個多月的解禎芳很是為其兄高興,但是這個時候,她更想念遠在萬裏之外的丈夫。

解家滿門書生,其父是大儒,其母是歐陽修之後,也是有名的才女,其叔是大明第一才子。

解禎期更是被譽為大明後起之秀,不僅文采斐然,而且風流倜儻。

解禎芳自幼就耳濡目染,對書生反倒沒有什麽稀奇,所以那時候才會看中了踏實沉穩,結實有力的楊道。

楊士奇如今在別院陪太子,京城這邊只有一幫女人當家。

解禎芳家教甚嚴,有大家風範,嫁到了楊家,深受楊道祖母和母親的器重。

楊家雖然沒有男人在,但是楊家和解家本就住一條街,相隔不遠,有解家人照顧。

解禎芳在楊家不僅沒有受一點委屈,原本連管家大權都接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