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不能聲張(第2/4頁)

原本這家銀行並沒有提督,只是由戶部侍郎郭資統率。

只是後面規模越來越大,涉及的銀兩越來越多,最後提升了郭資為發展銀行提督,從二品,僅僅只比尚書低了半格,比侍郎高了半格。

而大明商業銀行則是內監銀作局直管,也是由銀作局大太監常寶貴直接管理,主要負責商業借貸,資金流動。

這兩家銀行只有經營權,但是錢袋子全部被捏在大明銀行的手中,但是大明銀行沒有經營權,只有監督權。

兩家銀行之間金銀幣的流通,都是通過大明銀行的控制,調節,但是大明銀行不參與經營。

這就相當於後世的央行與商業銀行分工,朱瞻基原本以為這種模式已經很完善了,卻忘記了現在是皇權社會。

其他人都好說,當朱棣帶頭破壞規則的時候,再好的制度也就只是擺設。

但是,朱棣偏偏認識不到這種錯誤。

他知道規則的重要性,更知道制定規則的重要性,但是並不認為自己從銀行裏用錢就是錯誤的。

在他看來,這世間的一切,他都可以予奪予取。

幸虧朱瞻基當初立下了規矩,大明銀行只有管錢,調配的權力,任何一筆金銀的出入,都必須通過商業銀行來運作。

而他提拔的總督陳瑄也很強硬,任何人都不能從大明銀行得到一枚銀幣。

所以,銀行的根基並沒有壞,壞的主要只是大明發展銀行的賬目和經營。

大明商業銀行,本來就是皇家的錢袋子,管理天下商業,所以朱棣從裏面拿錢是天經地義,幾年拿了兩三百萬,也主要是浮盈。

偏偏朱棣覺得這是自己的錢,還不想挪用,主要是從發展銀行拿銀子。

而且內監們一個比一個精明,都恨不得找到同僚的貪腐證據,將對方趕下台。

所以大明商業銀行的運轉,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但是大明發展銀行就不行了。

這裏的資金主要是戶部投入,每年開工的工程,朝廷的運轉,都要通過這家銀行。

朱棣一下子抽走了三百多萬銀幣的資金,倒沒有影響到其發展,但是禁不住伸手的人多。

幸虧是大部分官員也都更信賴發展銀行,願意將自己的錢存進發展銀行,所以才讓這家銀行依舊看起來很好。

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這家銀行有了一個大窟窿。

朱瞻基帶回來了超過兩千萬財貨,金銀占了一大半,其他才是軍馬,礦產,特產。

戶部這邊,郭資也大舒了一口氣,認為發展銀行有救了。

救當然是要救的,但是怎麽救,救到什麽程度,朱瞻基還要好好捋捋。

朱棣挪用的資金就算了,其他宗室,勛貴,大臣們借用銀行的資金來為自己囤貨,進行貿易,這筆賬都要好好地算算。

這些時日,郭資幾乎每天都要來找朱瞻基一次,想要從銀作局那邊提取一些金銀幣。

他張口就要五百萬,被朱瞻基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只給了他一百五十萬,先讓他應急。

實際上,五百萬銀幣也填補不了發展銀行的窟窿,因為朱棣就挪用了近五百萬,而其他人挪用的更多,沒有一千三百萬銀幣,根本填不滿這個窟窿。

朱瞻基是有錢,這次出海換回來了超過兩千萬,但是成本不到五百萬,即使算上開支,獲利也在三倍以上。

但是這樣幫所有人來擦屁股不是他的性格,更不能培養出來一堆蛀蟲,如果人人都把銀行當做自己的錢袋子,那就離倒閉不遠了。

他在等,只有等朱棣出征了,他才好動手。

解決問題可以等,查賬卻不能馬虎。

這些時日,處理公務之外,他就一直在組織咨情司和商業銀行的職員,對發展銀行的所有賬目進行清查。

而且除了這些之外,他還有各種各樣的應酬。

他不是生活在真空裏,哪怕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他也必須要接見不同的人,並且進行各種針對性的拉攏,打壓,收服。

何況,他還要有自己的私生活。

他可不是崇禎那種為了處理朝政,一天到晚都投身在工作上的人,而且如今的大明局勢欣欣向榮,根本也沒有必要。

雖然如今的大明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這不是某個人,某個方面的問題,而是屬於時代的局限。

整體來說,如今的大明已經度過了明初的蕭條。農業逐漸發展起來,而工業更是快速發展過程中,百姓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永樂十二年以前,各地經常還有饑荒,每次都要餓死無數人。

應天府裏因為管理嚴格,沒有乞丐,但是其他州府,每年冬天都要無數凍餓而死的乞丐。

以洛陽為例,前些年,每個冬季申報上來的餓殍都超過五百人,但是永樂十四年以後,都降到了一百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