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孔家(第2/4頁)

虞謙身為都察院副右都禦史,雖然級別上比趙懷這個知府還要高一級,還是京官。

但是這次任務讓他實在忐忑,面對這個在山東為官六年的好友,沒有絲毫架子。

趙懷既然肯跟虞謙說這些,自然也是想要維護這層關系的,他親自執壺,為虞謙倒上了茶水,這才說道:“這孔府自宋至和二年,被封為衍聖公,至今已經歷經三朝,傳家近四百年。四百年,就是一棵大樹也難免有枯枝,何況一個大家族?弟自六年前到山東為官,一開始就因觸犯孔府,前三年的官核,只得了一個中下,在這知府之位一蹉跎就是六年。”

虞謙大驚,訝然道:“這孔府果真能影響一地知府?”

“何止……來山東為官,可不去濟南府,也必須要先去曲阜拜祭,投名……”

趙懷壓低了聲音說道:“這孔府以祭田的名義大肆圈地,不僅在兗州,曲阜,就是山東各地,都有掛在孔府名下的土地。我濟寧有運河之利,孔府怎會放過,這濟寧最大的地主,就是孔家。”

虞謙這個時候已經看出來了,趙懷怕不是跟孔家恩怨已深,所以言辭之間對孔府多有貶低。

不過,一個只是虛銜的衍聖公府,如今還被除爵,卻能逼的一個知府抱怨連天。虞謙一到山東,就能感受到衍聖公府的威勢。

他又問道:“衍聖公府在濟寧既是最大的地主,如今衍聖公除爵,這土地究竟是在何人名下?”

趙懷苦笑道:“自洪武五年山東清量土地,此後這近五十年,山東從來都沒有再丈量過土地啊!永樂二年,皇上命山東清量土地,也只是拿過去的數據搪塞了過去。不僅如此,這些年山東天災人禍不斷,朝廷歷年都有免糧,有救濟,也大多落入了孔家的口袋。”

虞謙有些不悅道:“克用賢弟,你與孔家恩怨,我自然是站在你這一邊。不過如今我身負皇命,這行事自然要先立身公正,方能轉圜之。”

趙懷見虞謙生疑,也不氣惱,只是苦笑道:“伯益兄,待你明日去了兗州,可慢慢查之。關鍵是,皇上到底有沒有大動幹戈的意思。”

這話算是掏心窩子的話了,虞謙為自己方才不善的語氣感到後悔,抱拳說道:“實在是愚兄驚訝過甚,沒有想到,這聖人世家,竟會如此。”

趙懷也不想再多說,等虞謙見的多了,聽的多了,自然會知道事實。

“這聖人是聖人,後裔是後裔,不可混為一談。”趙懷抱拳說道:“伯益兄舟馬勞頓,今日就請好生歇息,待你歸來,小弟再為你慶功。”

第二日,虞謙一行數百人就在濟寧分開,按照三條路線,傳播皇恩。

在太孫的旨意中,傳播皇恩,讓山東百姓知道朝廷的移民政策,糧食補貼政策,是還要重於緝拿孔府的兩個旁支的。

為了防止有歹人作祟,他們雖然分成了三隊,但是每隊都有數十人,還有兩百海軍士兵拱衛。

而虞謙則率領大部,沿著陸路直奔兗州。

兗州距離濟寧只有四十裏地,有寬闊的水泥路,眾人乘坐馬車,午後就抵達了兗州。

兗州知府方誠和曲阜知縣嚴叔同原本因為抵制南洋運糧,被抓了起來。但是後來查明方誠並無大惡,山東官員也不能一下子抓完,後來又放了出來。

但是嚴叔同卻被查明不少強占良田之事,加上馬德鐘的案子,如今依舊被押在兗州大牢,只等押解京城。

方誠出來之後,就變的得過且過,縱然虞謙他們這些人乃是欽差,他也只是冷淡相迎,並不熱情。

虞謙也沒有想過能從他口中了解太多消息,來到兗州,就先派錦衣衛和刑部官員直奔曲阜,去抓孔府那兩個旁支,自己召見了這裏的錦衣衛,都察院查案人員。

在濟寧的時候,他還覺得趙懷有些危言聳聽,因為與孔府的恩怨,言辭顯得偏激。

但是等他從各人口中,各個層次了解到了孔府的作為,真有一種三觀盡毀的感覺。

孔府家大業大,倒沒有一般鄉間惡人乍富之後的為非作歹,貪贓枉法。

但是他們的行為卻比這些危害更大,因為他們已經成了這裏實際上的太上皇。

只是根據錦衣衛的調查,就查出了孔府在山東各地占據良田超百萬畝,而且這些土地大部分都沒有登記入冊。

洪武初年,山東作為主戰場,十室九空,土地拋荒嚴重。

孔府卻一直沒有受到太大影響,一開始就占據了不少良田,隱匿田畝。

幾十年來,每一次的天災人禍,百姓流離失所,易子而食,孔府都會做出一些邀名的善舉。

但是在善舉背後,是他們的土地數量急劇上升。

虞謙雖然是個文人,但是他也是個有良心的文人。在建文朝,就是他提出了要限制個人的田地占有面積,但朱棣即位後卻廢除了這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