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各方

朱元璋是一代奇才,智商,情商都是超級高的一代帝王。

他從小是個放牛郎,不識字,後進入寺廟當和尚,更沒有機會識字。

從25歲以後,他參與起義,才逐漸開始接觸文人,有了學習的機會。

元璋深刻知道,自己的文化水平與管理的知識分子相差太多,為此他決心用後天努力學習,努力趕超這些知識分子們。

他本人十分反感“以無知役有知”的可笑做法。建立明朝後,他就在詔誥中說:“朕統禦以來,隨所善而應是職,使有知而不妄。其前代必欲以無知而役有知,朕不知為何。”

朱元璋讀書生活非常龐雜豐富,涉獵極廣。從建立初期南京政權開始至洪武三十一年71歲去世。

常常是“戴星而朝,夜分方寢”,學習力度一天比一天大,經常為此“日晏忘餐”,每天處理日常政務後,就是讀書。

有時更是在“萬機之暇”擠出那麽一點時間,也要把當天的書讀完。

但是,朱元璋讀書是為了以有知對有知,不為有知之人欺騙。

朱元璋對有知識的人非常欽佩,他能為秀才發放俸祿,舉人,進士就能不交稅,由此可見他對有知識之人的尊敬。

同時,大明雖然有著最嚴苛的戶籍管理制度,但是不論萬民,皆可參加科舉,能達到知識改變命運的目的。

可他尊重知識,絕不迷信知識。

在一開始建國的時候,他的聖旨文雅無比,陽春白雪。但是越到後面,他的聖旨就開始越發下裏巴人,根本不講究用詞了。

這不是因為他放飛自我,而是他深刻認識到了知識只是被人利用的工具,人卻不能被知識所限制和奴役。

同樣,他也充分認識到了知識對人的影響,認識到了這種途徑對人思想的奴役。

他重新確定官員考核的標準,以八股文取士。

除了太孫,他一直留在身邊教導,其他的皇孫,他都希望用儒家思想來同化,讓他們不會成為太孫的牽絆,而是助力。

朱高熾最開始只是一個普通的皇孫,他所接受的教育是輔臣教育,而不是皇上。

但是當朱棣靖難之役,奪取了皇位之後,他還沒有能掙脫朱元璋對他一開始的定位,這是他的悲劇。

看著吐血不止的他,朱瞻基的心中滿是憐憫。

他真的是個笑話,是時代大潮中的悲劇人物。

但是也僅僅如此。

他雖然是自己這個身體的父親,但是他因為落後,注定要被淘汰。

而且,這其中還有自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在原本的歷史中,他最少還當了十個月的皇帝,可是現在,因為自己帶來的蝴蝶效應,他已經跟不上這個時代了。

原本平靜下來的朱棣被朱高熾的吐血又憤怒了起來,吩咐內侍。“將太子轉到前殿,讓太醫細心診治。”

朱瞻基轉身面向他跪下,叩首說道:“皇爺爺,父王身體欠佳,望皇爺爺收回成命,讓父王留在京城養病。”

朱棣一下子就明白了朱瞻基的心意,他嘆了口氣說道:“他留在京城,對你可不是一件好事。”

朱瞻基堅定地說道:“如果孫兒連這點事都應付不來,又如何能擔起大明這萬裏江山。”

朱棣的眼睛在朱高熾的臉上盯了許久,轉身走了出去。“朕就等著看看,你究竟能做到什麽地步。”

朱瞻基的確沒有一點擔心,一手掌握錢袋子,一手掌握兵力,錦衣衛,刑部,工部都為他所用,任誰也抵擋不了他前進的步伐。

朱高熾被一幫內侍又送到了前殿,原本平靜下來的後妃們,現在一個個又慌了。

朱高熾眼看不行了,她們該怎麽辦?

張氏倒還一臉平靜,也根本沒有往那一幫後妃裏面插,反倒是找了個機會將朱瞻基拉到了一邊,關切地問道:“陛下果真讓基兒監國?”

朱瞻基笑著點了點頭說道:“母親請不用擔心,孩兒必定將這大明江山握在手中。”

張氏擡手摸了摸朱瞻基的臉,笑著說道:“基兒從來都沒有讓我失望過。”

原本只是吐了一次血,太醫們還有七分把握,但是朱高熾心情激蕩,再次吐血,讓一幫太醫都緊張了起來。

他的體質千瘡百孔,虛不受補,偏偏他有無女不歡,每日把壯陽藥當飯吃。

要不是生在皇家,就他這身體,恐怕早就入土了。

這一次吐血,朱高熾開始昏迷不醒。整個皇宮的氣氛為之凝固,朱棣連平日喜歡看的大戲,也沒有看了。

朱瞻基這幾日什麽事都不能幹,每日只能待在朱高熾的病床前,當孝子。

現在可不是後世,父親生病,朱瞻基這個兒子要是還去工作什麽的,那是大逆不道。

在一些鄉村,這樣的不孝子直接被族人打死,官府都不會管,還要嘉賞。